李匡

李匡不為所動,費時年余,收集楊稷所犯百餘件的鐵證。 正統五年(1440年),李匡下令捕楊稷,親自押解入京。 景泰元年(1450年),因軍功升左僉都御史,巡撫四川。

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編著《浙江人物誌》等書記載,李匡(1400~1465年),字存翼,號復齋,更號肅齊,祖籍長嶼老八份。明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授太常博士。正統三年(1438年),任江西按察御史,公正無私,不理請託,幹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現李氏後裔在老八份的花橋北側刻了一塊“長山李氏鐵面無私李匡”的石碑,以示後人。
明朝注重對地方的監察,都察院所屬十三道御史,時常代皇帝巡按地方,考察科舉府州縣官,平反冤獄,剪除豪惡,存恤孤老,查算錢糧,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有很大的職責和權力。明正統三年,時執掌朝政是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元老,官居少保、太傅、內閣首輔的楊士奇。此人是個賢相,《明史》稱為“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但是,教子無方,其子楊稷在江西泰和縣老家無惡不作,橫行鄉里,犯有殺人之罪。楊士奇愛子心切,庇縱惡子,地方官趨炎附勢,不予追究。百姓怨聲載道,向按察司告狀。李匡不畏權勢,微服出訪,一班同僚紛紛說情勸阻。李匡不為所動,費時年余,收集楊稷所犯百餘件的鐵證。正統五年(1440年),李匡下令捕楊稷,親自押解入京。朝廷言官紛紛彈劾楊士奇。皇帝朱祁鎮雖“封其狀示士奇”,但對御史的直諫,降旨處死楊稷。不久,楊士奇痛子得病,以老疾告老致仕,離開任職四十三年的內閣。不久,李匡升四川按察副使,平反數十件冤獄。受命招撫、鎮壓播州(今遵義)苗族起義,連續作戰15次均獲勝。景泰元年(1450年),因軍功升左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敘州少數民族起事,波及9個縣城,李匡帶兵討伐,招募民丁9000多人,教練操習,與明軍合編,號令嚴明,次年平定敘州。此時,播州又告警訊,李匡孤軍深入,被圍困在草塘5日,堅守營寨,偃旗息鼓,養精蓄銳,一戰而捷。
景泰三年,李匡回京後與輔臣江淵不合被罷官。天順六年(1462年),北境宣府告急,兵部尚書馬昂奏保,李匡復職,巡撫宣府,增修寨堡,收復被遊牧民族所占城池,邊境安寧。天順八年,以疾致仕。次年卒於家,終年6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