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功藏
![李功藏遺像](/img/5/343/nBnauM3X3YDN5UjN1ADOxkTO1QTMwMzM3kTNzQTNwAzMxAzLwg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英 文 名:ligongzang
別名:諱李耀垣,字李穩成,一字李功藏,李紫亭其別號。
國籍:印尼
祖籍:南安縣山腰郷隴西衍派
民族:漢
出生地:南安縣二十四五都山腰郷(今南安市觀山村)
出生日期:清鹹豊庚申年五月初九日(1860年)
逝世日期:民國十七年舊歴十一月十三日(1928年)
職業:商界領袖、慈善家、商界家、實業家、政治家
信仰:佛教
生平簡介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img/0/d69/nBnauM3X1QDN0ADN1EDOxkTO1QTMwMzM3kTNzQTNwAzMxAzLxg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舊有商業,在荷屬之吧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年十餘,父廷芬公挈之往,旣長精勤過人,化居(做生意)之息恆數倍,積十餘年,復增設一營業所曰德和以擴充其物力,資本益厚,仍謹守乎家風,厲行節儉,富而好禮,而信用大著。聲望震荷蘭諸屬,中外鹹為之欽服。
李功藏富且貴矣,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他對公益事業,捐上千百元無所謂,在家中卻一錢如命,徒見其勤無暇晷,儉無廢物,終日嗃嗃以汰侈詰責其家人,疑其儉嗇太過,而不知君於義所當為者,固盡力為之而不恡也。配陳恭人,儉以濟人,與君合德,君治生於外,恭人內理家務三十餘年。……在吧結婚者康氏。清時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四品頭銜……,子鍾元(李成器)縣學生,宣統已酉選士。
李功藏在鄉時,舉家大小百人,彼此歡洽無間。他性剛耐苦,克勤克儉。愛國愛鄉,熱心公益事業,崇文尚禮,濟世惠鄉。賑災捐物,山東河南。捐棺施藥,體恤孤寒。修橋築路,風山珠淵;泉之順濟,邑之澳江。漳廈鐵路,敢為人先,捐建學堂,鄉之金山僑光,廈之同文英華,泉之平民新隅,佩實培元等。獨修泉州文廟、泮宮,令名遠揚。清光緒年間曾被皇帝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
![李功藏墓](/img/b/03a/nBnauM3XzEzMzIDMxMDOxkTO1QTMwMzM3kTNzQTNwAzMxAzLzg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主要成就
清光緒年間印尼華僑李功藏曾因“輸財急公”被皇帝誥授中憲大夫,四品頭銜。
印尼著名商界領袖
清朝末期多次巨資捐輸山東、河南、華中、順天、直奉等地賑災
獨立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
獨立捐修“泮宮”仿古牌樓
捐棺施藥以濟貧者
捐資修築橋樑、道路、堤岸、祠宇“多以千計,少以百計”
........
生平貢獻
清光緒季年(1877年),陳弢庵先生提倡建福建最早鐵路漳廈鐵路,到吧募股,初則認者絕少,請求幫助,李功藏“不遺餘力四處鼓吹宣傳,一時投資者多至巨萬”。
清光緒戊寅年(1878年),印尼華僑李功藏捐助設立泉郡施藥局,並紛紛從國外寄贈各種名貴藥物,如羚茸、犀角、肉桂等,或捐款資助經常費。
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年幼隨父漂洋過海、南徒駿業的李功藏回郷建造傳統的為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占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李功藏修築眉山山腰至後垵,鳳山至朱淵道路20餘里,同時建澳江橋。期間,李功藏捐助修築橋樑、道路、堤岸、祠宇“多以數千計,少以數百計”。
清光緒丁酉年(1897年),印尼華僑李功藏捐資擴辦為泉州花橋善舉公所。由清進士黃摶扶負責泉州花橋善舉公所,災荒年設法購買糧食,平價售給貧苦民眾。
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印尼華僑李功藏捐資創辦英華書院等。
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十四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里,經過倆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再用的,然後打實。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倆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任歷史風雷涌動,任世事滄桑變遷,番仔樓同樣散發著特有的魅力,是閩南的一顆建築瑰寶。
清光緒壬寅年(1902年),印尼華僑李功藏在泉州府金魚巷建李府,並從金魚巷兩三戶人家手中買下現在仍有不少後人居住的老宅地塊。並在廈門鼓浪嶼購置別墅。
清光緒甲辰年(1904年),印尼華僑李功藏倡捐巨資建泉州府培元中學,同時捐建廈門同文書院、建設廈門碼頭等。
清光緒乙巳年(1905年),印尼華僑李功藏以其父李廷芬名義倡捐千金建豐州學堂。
清光緒戊申年(1908年),印尼華僑李功藏倡捐建私立佩實國小。
清宣統辛亥年(1911年),印尼華僑李功藏捐資創辦金淘書院等。
1914年,印尼華僑李功藏獨立捐修將府文廟的附屬建築泮宮門樓由原來的磚木石構改造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泉州府文廟泮宮亦稱“聖賢門”,建於宋代,但修建時舊建築已廢,牌樓二層有柱聯曰: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亦是對一方山川人文的無限讚嘆。
1921年,李功藏在泉州府文廟捐資創辦“平民國小”。
1922年,許卓然“自治軍”第五路指揮秦望山“為籌軍款”,綁架歸僑的李功藏之長子李成器,製造“震動泉廈的大綁票案”。隨後李功藏等人移至廈門鼓浪嶼島上的洋樓。綁架者秦望山在回憶文中記述:“李宏美派人來密報一件事,據報南安山腰鄉,有個富僑李功藏擁有家資十億元,大前年其妻病故,近他長子李成器從南洋回家,將為其母做三周年紀念,已經派人準備截擄。果然一天早晨將李成器架到了,押關到甘八都來和我相見。……所以到了滿一個月的那天,我們殺了一條雞,叫李用雞腳的血寫一張信,說這是刺破指頭寫的血書,……我提出一個靈活性的方案說:如果肯的話,負責一團兵的裝備費,團長給李成器做(因李與我們同住二個多月,對軍隊生活頗感興趣)。如果不肯,就請他負擔一營的裝備費,大約十多萬元,……結果乃以現款二萬六千元(等於一個連的建設費)及支票七萬四千元合共十萬元了事,……後來我們到泉州,他已遷往廈門鼓浪嶼。獲得的款可算自有民軍以來最大筆的收入,……)
1925年,泉州開元寺圓瑛法師倡建泉州開元慈兒院,開元慈兒院的創辦,李功藏自奉節儉,力行公益,前後對開元慈兒院和溫陵婦人養老院、泉州男人養老院以及花橋善舉公所,輸捐甚多。
![泉州府文廟](/img/2/91a/nBnauM3XzYDN1kzMyADM1QTM1QTMzUzMwYDN0MTNwAzMwIzLwA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民國15年前後,李功藏、黃奕住捐資助修泉州順濟橋,有些華僑助修泉州城鄉路橋。
........
墓志銘
《清誥授中憲大夫紫亭李君墓志銘(南安旅印尼華僑李功藏1860-1928年)》泉州末代狀元吳增撰
![清誥授中憲大夫紫亭李君墓志銘](/img/d/6d2/nBnauM3X1UDOwgTNwQTM2YzM3QTMzUzM1cTOzQTNwAzMxAzL0E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異說披猖,轉相鼓簧。非聖無法,倫彝雲亡。君篤於道,虔護宮牆。仰瞻聖宇,扶植棟樑。憫彼自絕,日月何傷。去著守約,無欲而剛。利濟宏遠,沒世難忘。
人物評價
![評價額匾](/img/7/b62/nBnauM3XzgjM1YDN4gDOxkTO1QTMwMzM3kTNzQTNwAzMxAzL4g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何苦忙忙碌碌,老作勞薪,竭盡六九年汗血,為素封家,其間置田產,營第宅,婚男嫁女,納栗拜官,撒手去空空,情胡恝也。最難佼佼錚錚,結來善果,慨捐一萭貫金錢,修大成殿,又輒造路橋,賑災貧,捐藥施棺,助資興學,豐功留種種,品實賢乎。——清學部右丞通家宗李家駒
3、數千戶窮苦無依,共發慈心施度歲。六九年福褀備享,獨完善果感歸眞。——泉州善舉公所度歲局董事
4、發身自巴達來,六行功名,中憲第多遺善果。撒手徒函關去,千秋道德,隴西堂遽失芳型。——蓮河知事吳凖仁洎蓮區公民
5、貧兒強半是孤兒,保護全慿教養施。長老垂憐多慷慨,善人發願本慈悲。門栽桃李追公德,界托桑蓮拜我師。鷺嶼驚傳成正果,不禁感念泣漣洏。——泉州開元慈兒院全體6、飢猶已飢,乞糴務敎平價。善人同善,指囷悉出救鄉情。——泉州平糴局董事
7、奢華挽末俗澆風,此地充推佛國。清靜守無為祖訓,是翁竟證仙班。——泉州儉德會全體
8、老有所終,感化孤孀向蓮座。仙乎竟去,流傳道德遍桐城。——泉州婦人養老院董事
9、急公好義——漳廈海軍警備司令林國賡
10、高義可風——海軍陸戰隊第二獨立旅旅長林壽國
11、貿易外為漢族爭光,輸財助邊,堪稱商界巨擘。興白種貿易,連籌決算,不愧經濟大家。——傅退非
12、好義急公,文武長官皆獎敘。育才興藝,華洋學校並捐輸。——董際隆
13、財多十億,壽近七旬,譽重梓桑惟禮義。子成六人,孫逾五倍,堂垂蘭桂極哀榮。——傅梓彬
14、慈善敎育實業家,惟翁皆備。富壽康寧攸好德,當代所稀。——蘇華匏
15、貿易外洋,多財善賈。贊襄中國,輸粟助邊。——葉祖愷
........
家族成員
家世
①父族
曾祖父:李宜右
祖父:李和雍
父親:李廷芬(印尼華僑)
②母族
母親:
配偶
原配:陳恭人
二房:康氏
兄弟姐妹
兄弟:李功炳、李功麟等七人。
子女
兒子
長子:李成器
次子:李成連
三子:李成蝦
四子:李成飯
五子:李成堅
六子:李成溢
七子:李成禮
八子:李成立
女兒
長女:李香治(適邑人呂篆)
次女: (適晉江黃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