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仁老(1561~1642)
正文
朝鮮李朝詩人。字德翁,號蘆溪、無何翁。慶尚北道永川郡人。少年求學時期,曾習騎射。13歲時寫出了“啼彼漢陽華屋角,令人知有勸耕禽”的詩句,嘲諷不問耕稼的達官貴人的寄生生活,初步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1592年,日本侵略朝鮮的壬辰戰爭爆發,朴仁老投身軍旅,參加了海戰,多次立過戰功。但是他的主要的貢獻是在文學方面。1598年,戰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他寫了著名的歌辭《太平詞》。歌辭開始的部分,歌頌朝鮮古老的歷史,豐富的文化,淳厚的風俗、道德。外敵的入侵,破壞了和平生活:“雄都巨邑”變作“豺狼之窟”,到處煙塵滾滾,日月無光,田野上暴著累累的屍骨。接著歌辭頌揚朝鮮愛國軍民和中國明朝援軍奮勇殺敵的聲威,寫侵略者奔突、逃竄,遭到慘敗。歌辭的最後,描繪朝鮮全國上下迎來勝利的歡騰景象。1599年,朴仁老武科及第,歷任水門將、助羅浦萬戶、統舟師等武職。1605年,在率領水軍開赴釜山的兵船上,創作了一篇著名的歌辭《船上嘆》,抒發他抱病出鎮海防的胸懷,警告侵略者不得再挑起戰爭,表示保衛國家的決心。全篇充滿對侵略戰爭的憎惡,渴望出現一個永遠太平的世界。戰後李朝政府並未吸取教訓,不以國防為意。貴族士大夫之間互相傾軋的黨爭,愈演愈烈。朴仁老對朝廷的腐敗感到憤慨和失望,辭官回到故鄉,在蘆溪地方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的多數作品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陋巷詞》、《獨樂堂》、《嶺南歌》、《耕耘歌》和《蘆溪歌》等長篇歌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戰後農村的凋蔽、賦稅的繁重和農民的苦難,而更多的則是寫自然景物和“安貧樂道”的田園生活。他還寫了60餘首時調和一些漢詩,從中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倫理觀念給他的思想帶來的影響。 《五倫歌》 全篇都是宣揚“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愛”、“朋友有信”的封建道德。他的主要作品收在《蘆溪集》(1800)中。
朴仁老不僅作為一個愛國詩人在朝鮮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歌辭體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傳統的歌辭,或是儒家思想的說教,或是狀寫山水,吟詠愛情,朴仁老卻用來表現反侵略戰爭的愛國主義題材和民間生活題材,並開創出雄渾、豪健的風格。1961年是朴仁老誕生 40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中國文化界曾舉行紀念活動。
參考書目
《古典作家論》(1),平壤,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