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鱗莖。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脾、肺經。
功效
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禁內服。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鱗莖,洗去泥沙,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鱗莖大,球形,直徑5-7.5厘米。葉6-8枚,常花後抽出,鮮綠色,帶形,長30-40厘米,寬2-6厘米;花莖高50-70厘米;傘形花序,常有花3-6朵;佛焰苞狀總苞片披針形,長5-7.5厘米;花梗與總苞片近等長;花被漏斗狀,紅色,中心及邊緣有白色條紋;花被管長約3厘米,花被裂片倒卵形至長圓形,長9-15厘米,寬2.5-4厘米,頂端急尖;喉部有小形不顯著的鱗片;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喉部,短於花被裂片;子房下位,胚珠多數;花柱與花被近等長或稍長,柱頭深3裂。蒴果球形,3瓣開裂;種子扁平。花期春夏。
生長環境
我國引進栽培,南北各地庭園常見。原產南美。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散瘀消腫、解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