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華

朱道華

朱道華,農業經濟學家,教育家。對中國農業現代化、農業商品經濟理論、農業和農村發展戰略理論作出重要貢獻。他作為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農經學科的組織領導者之一,對農經學科建設作出了成就;在擔任瀋陽農業大學校長期間,勇於教育改革,率先提出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實行“一校多制”的辦學模式。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朱道華 朱道華

朱道華,1930年4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黃巖縣(今台州市黃巖區)一個世代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朱文劭,清末進士,新中國第一屆全國政協特邀代表。父親朱有獻,知名教育學家,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

1949年9月朱道華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就讀於農業經濟系。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當時的瀋陽農學院農業經濟系任教。1979年任農業經濟教研室主任,1983年晉升教授,198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農經系主任,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農經學科首批博士生導師。1988年9月至1997年5月任瀋陽農業大學校長。現任該校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

朱道華還曾兼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982-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農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農業部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兼農經學科組組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第三、四、五屆副理事長,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農經系系主任聯席會會長(1988-1997年)等職務。他在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村發展、世界農業經濟等領域均有建樹。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和著作120餘篇(部)。他的研究豐富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理論,為黨和政府在制定農業發展戰略與巨觀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他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貢獻。朱道華從20 世紀80年代初起,不僅多次在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上做學術報告,還多次應邀赴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加拿大及中國台灣進行考察、演講、學術交流和簽訂校際合作協定等。

鋪築農業院校農業經濟學科建設的基石

朱道華在農業教學和管理的崗位上,從助教到博士生導師、從教研室主任到大學校長的經歷,使他對農業經濟學科成長和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先後開設了農業經濟系10餘門主幹課程,他主講的《農業經濟學》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直在國內居領先水平。

1984年後,他與趙天福教授共同擔任全國統編教材《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主編,這部教材已修訂過3次,1998年國家教委批准已列為全國重點教材,目前朱道華正在主持修訂第四版。朱道華20世紀60年代在國內首先開設外國農業經濟學課程,在20世紀80年

朱道華 朱道華

代與賈健教授共同主編了這一課程的全國統編教材。20世紀90年代,又開設世界農業經濟學並主編了該課程的全國規劃教材。他在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農經、農工組召集人、農業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農經學科組組長和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農經系系主任聯席會會長期間,多次主持農業經濟管理教育改革、專業設定、教材建設、研究生培養方案等方面的研討。學科組共同形成的意見和建議,多為國家教委和農業部教育司所採納作為法定的改革方案。朱道華在此期間成為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學界公認的學術帶頭人。

積極探索高校改革的新路

1989年9月,朱道華擔任瀋陽農業大學校長以後。作為學者型的校長,面對著過多的歷史欠賬和繼承下來的學校“辦社會”的種種壓力,他從戰略發展的高度,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一是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

由於中國歷史上照搬前蘇聯的模式,使多數院校隸屬關係被嚴格地制約在條塊分割的局面中。國家、部委、省市,由於任務有別和經費渠道不同,便一而再地重複建校或盲目拔高;而基礎好、人才多的院校,卻不能承擔隸屬關係以外部門的任務,更不能得到相應的投入。這樣就使得國家本來有限的教育投入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朱道華於1989年提出的這一改革思路,使得國家的教育投入提高了效益,省、市減少了重複投入,院校發揮了潛力,可謂一舉多得。這一改革模式,率先在瀋陽農業大學實施,使這所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院校,先後承擔了遼寧省、瀋陽市的人才培養任務,瀋陽農業大學成為由農業部和遼寧省共建的大學之一,進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

二是注重學生素質提高

朱道華 朱道華

瀋陽農業大學試行“模糊專業、按系招生、基礎加模組”的培養方案。高校的畢業生,由於在校期間過細的學科分工和過窄的專業設定,使得學生就業的選擇受到限制。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需要人才必須具有紮實的基礎,在本行業內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人才培養的效能。瀋陽農業大學從1990年起,實行了模糊專業、按系招生的方案,同時,在各院、系原有專業的基礎上,設計了若干的專業方向,即“模組”,使學校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三是積極推進科教興農

瀋陽農業大學的基礎是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與原瀋陽農學院於1952年合併建立的。這所大學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和優良的傳統,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與幹部。這所大學在培養人才的基礎上,歷年來承擔了大量的國家、部委和省、市各類科研課題。但由於條塊分割的制約,一方面使學校的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人才和成果大量地積壓;另一方面大學所在地——遼寧省農業發展中的許多實際難題又得不到及時解決。學校為推動科教興農,按照遼寧“東西南北中”的布局,設立了5市11縣30個鄉鎮的科教興農基點,派出30多名教師分成若干個科教興農小分隊,常年在農業生產的第一線蹲點,又組織300多名教師,來往於學校和基點之間。將學校的科研成果在遼寧迅速推廣套用,將社會對人才需求和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帶回學校,實現了雙向溝通,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7年朱道華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之後,集中精力於農業經濟的教學和科研,為祖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懈地努力。他認為“中國的農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絢麗的前景,它的發展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有重大意義,獻身於農業的大學師生,應該深刻認識自己肩負的重任和光榮使命。”

主要論著

1 朱道華.現代農業的概念和中國農業現代化.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2 朱道華.借鑑外國,加速中國農業現代化.光明日報,1979-07-26

3 朱道華.論中國農業生產結構改革.農業經濟問題,1980(4):16~21

4 朱道華.論機械化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地位和作用.農業機械學報,1980(2)

5 趙天福,朱道華,劉崧生等.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6 朱道華.論中國農業中的商品經濟.農業經濟問題,1981(4):3~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