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上海人。中共黨員。1945年就讀於上海新聞專科學校。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二野文藝新聞大隊記者,《新觀察》記者、編輯,《人民文學》雜誌散文組編輯,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導室文學編輯,《新觀察》編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
獲獎
1987年曾獲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編輯榮譽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報告文學《石山變界園》等。
地名
朱行鎮位於金山區的東南部,東與奉賢區莊行、胡橋鎮相鄰,南與漕涇、山陽鎮毗領,西與張堰、乾巷鎮交界,北與亭林鎮接壤。總面積43.37平方公里,耕地2415公頃。全鎮戶數8601戶,戶籍人口26253人,常住人口近3萬。
朱行工業區於1999年度被金山區人民政府定位為區級工業區,2000年12月,上海金山高科技園區落戶於區內,成為朱行工業區的園中園。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朱行工業區逐步形成了以八一暖通(集團)公司、立新電訊器材股份公司和開樂股份(集團)公司為主的暖通機械,以上海百特醫療、上海長富醫藥、上海信誼金朱為主的醫療製藥,以上海翔茂、上海佳運、上海東和為主的塑膠製品和以私營企業為主的服裝製衣等四大行業,年產值近20億元。2003年9月,市級工業區金山工業區成立,朱行工業區隨成為金山工業區的主要開發地域,園區內地勢平坦,設施齊全,規劃面積58平方公里,朱行鎮涉及25平方公里。金山工業區的開發建設,給朱行鎮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必將成為創業者的樂園,工業區成立短短的3個月,多家公司投資園區,其中金井特線(上海)有限公司投資1870萬美元,上海亞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億人民幣、首期投資10億人民幣,上海東冠紙業有限公司投2.5億人民幣等三隻項目已在金山之秋——2003金山招商引資成果展示會上正式簽約。
朱行鎮內交通便捷,亭衛公路縱穿南北,朱呂公路橫穿東面,並處於莘奉金(A4)高速、嘉松金(A5)高速(2005年底通車)、郊環(A30)高速(2004年底通車)的腹地,公交衛梅線、浦衛線、石青線,松石線、蓮石線、衛嘉線、南張線、金漕線、朱亭衛線等貫穿東西南北,直達上海各區、本區各鎮。距市中心50分鐘,離虹橋國際機際40分鐘,到浦東國際機場60分鐘。
歷史
朱行鄉地處縣境東部,鄉治在朱行鎮,鄉襲鎮名。東與奉賢縣莊行、胡橋鄉相望,西與張堰、乾巷鄉為鄰,南與漕涇、山陽鄉毗連,北與亭新鄉接壤。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10.4公里,面積43.37平方公里。轄歡欣、歡庵、群力、紅光、共和、橫涇、立新、運河、高樓、東風、長樓、林橋、胥浦、團結、合興、保衛、新街、紅星、橋灣19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8402戶,27583人。耕地41285畝。
朱行地處縣境東部,水陸交通便利。松金公路經西側林橋、胥浦兩村;亭朱公路北接南亭公路,溝通了亭林、朱行、張堰之間的交通;朱(行)漕(涇)公路連線滬杭公路;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行經共和、紅光兩村。
唐代至清末隸華亭縣雲間鄉。民國19年(1930年),隸松江縣亭林區。1957年並朱行、胥浦、橫徑、歡庵4個鄉為朱行鄉;1966年,自松江縣劃歸金山縣。
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36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占63.7%,全鄉糧食平均畝產1190斤,棉花畝產95斤,油菜籽畝產266斤。農民人均收入586元。
全鄉有鄉辦廠15家,村辦廠35家,工業產值4142.1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絲綢染織、化工染料、印刷機械、暖通設備、低壓閥、家用電器、塑膠製品以及服裝、藥品、糖果、複合軟包裝材料等。鄉製藥廠製成避孕新藥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曾獲1983年國家重大發明二等獎。朱行橫(鐮)刀為名牌產品,年產量最高達31萬把,主要銷往浙江及本縣、奉賢、松江等地。朱行磚瓦廠生產的九五磚,在市級評比中,多次獲優勝獎和良好獎。!985年,村辦工業產值2176萬元,居全縣第一。歡興村是全縣第一批年工業利潤超百萬元村之一,該村的八一暖通設備廠,年產值超500萬元,其產品為許多省、市的企業、賓館所採用,部分已進入國際市場。
朱行鄉蠶桑業發展迅速,產量為滬郊各鄉之冠。 1962年,試以實生桑(俗稱野桑)養蠶。1966年,引進良種桑苗。1982年,全鄉已有歡底、立新、運河、紅光、林橋、養雞場6片桑園。1985年,有新老桑園1800畝,桑樹141萬株,養蠶農戶1252戶,飼養蠶種1444.5張,產繭916擔。1986年建成種桑、養蠶、繅絲、染織“一條龍”的創匯產業,列入市“星火計畫”。
解放初有國小5所,16個班級,490多名學生。1985年全鄉已有中學4所,國小14所,幼稚園19所,共142個班級,中、小學生4732人。
鄉衛生院建於1958年,設7個科,40隻病床,定期邀請市、縣各大醫院高年資專科醫生門診,中醫神經康復為一大特色。集鎮有朱行、新街、歡底、楊胥浦、下橫涇和已廢小集鎮嚴家灣、玄壇廟等。
朱行鎮位於鄉境北部,為鄉政府所在地。距縣治17公里,有居民1452人。相傳明洪武年間朱姓在此設米行,遂成集市,里人稱朱家行為朱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阮姓商人在鎮北開設米廠,有20匹馬力柴油機1台,以後又增設軋花車24台,利用本地棉花資源,加工成皮棉,運銷上海等地。
民國26年(1937年)後,全鎮有商號54家。其時,楊治昌、恆德茂米行因資金雄厚,控制著朱行地區的花米市場。朱行特產金果黃大米,在市區較有聲譽。70年代以來,舊街道經擴建延伸,原180米長的磚街,已擴建為長500米的混凝土路面,北與朱亭公路相接。1985年,全鎮有商店49家,居民新村24幢,初級中學和完全國小各1所。
新街原有南新街和北新街。南新街已衰,現在的新街鎮即北新街。位於鄉境南部新街村,距鄉治4公里。東南接山陽鄉,西靠張堰鄉,有居民32人。清康熙年間成鎮。清雍正時期,有房屋40餘間,當時鎮內設有茶館、肉店、豆腐店、藥店、染坊等商店。民國18年(1929年)2月6日,由中共浦南縣委組織了“新街暴動”。
1951年,新街鄉政府曾設於此。70年代後期,曾設朱行第二中學。今有集體商店7家,村辦制箱廠1家,朱行信用社、糧管所分別在鎮上設有分社和供應站。
歡庵位於朱行鎮東北3公里的歡度村,西傍龍泉港,東隔柵塘港,與奉賢縣交界。因舊有歡娛庵,故名。明代形成集鎮。清末民初,商市漸盛,有磚街一條,長百米許,店鋪30餘家,居民百餘人。解放前夕,土匪李錦明在此開設茶館,抽頭聚賭,欺行霸市,商市蕭條。1958年,供銷社在此設門市部。1985年,有百貨、茶館等商店4家,並設有書場和棉花收購站。民國2年(1913年),創辦麻徑國小,1982年他遷。
楊胥浦位於朱行鎮西南3公里胥浦村。舊傳其地有大楊樹,原名楊樹浦,後可能因地近胥浦鄉,從諧音演繹而來。清末民初,商市興盛,有肉店、茶館、南雜店、竹器店、油坊、軋米廠等商號20餘家。抗日戰爭時期,因地處偏僻,商市尚為穩定。解放前夕,時有土匪出入。解放後,鎮上有胥浦國小和供銷社門市部。1978年,辦胥浦中學。今僅存個體南雜店2家,居民15人。
嚴家灣位於朱行鎮西l.5公里。相傳因地處青龍港灣而名。清末形成集鎮,有孵坊、槽坊及南雜商號。河南原有大悲底,民國初年利用廟堂辦學校,抗日戰爭初為日軍所毀。1969年疏通烏泥徑後,水路不經嚴家灣,商市逐漸冷落,今存農家lO余戶,為東風村轄。
下橫涇在朱行鎮北2公里的橫涇村,東近招賢涇,南靠橫涇河。清光緒年間成鎮。光緒四年(1878年),方姓建城隍廟,有廟舍16間,清明時節廟會興盛。光緒七年,漕徑、亭林及本地居民在鎮北建房經商,后街市移至橫涇河西。光緒二十七年有店鋪20多家,商市興旺,並有夜市。抗戰期間日軍駐此,商市衰落。1985年,有合作商店3家,居民10人。
玄壇廟位於朱行鎮西南2公里的合興村,以廟得名。清光緒年間已成集市,有居民30多戶。抗日戰爭時期炮民黨游雜部隊出入其地,地痞流氓常聚賭於茶館酒肆,商市畸形繁榮。1949年,尚有商號十多家,並有學堂l所。1958年公社化運動後,商民棄商務農,商市衰落。1984年,僅存1家南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