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檉

朱檉(1922-1993),江蘇省吳江人,曾任福州市政協一至四屆委員、五屆常委、六至八屆副主席,民盟福州市委第八、九屆主委。

當代革命家

朱檉17歲時認識一位中共地下工作者,受其影響,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活動。抗日戰爭期間隻身來到福建永安,後加入民盟地下組織,擔任民盟福建省籌委會組織委員會幹事。他利用在《中央日報》社擔任“生活副刊”編輯和資料室主任的職便,收集中央機關報和進步報刊社論、評論以及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文章,提供給民盟組織作為學習宣傳資料。他在民盟組織委員會領導下,團結青年知識分子,發展成員,籌建民盟基層組織,聯絡開展各項鬥爭。1949年受民盟福建省籌委會的派遣,朱檉前往香港向中共華南局福建組匯報工作。解放前夕,朱檉接受任務回到福州收集敵軍情報送香港中共組織,並積極參與組織民盟同志迎接福州解放。
解放後,朱檉在中共福建省委對台工作委員會工作,1951年保送到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52年“革大”結業後調入福州市民盟機關工作,擔任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56年調任福州市人民政府文化處任副處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他雖然身處逆境,但堅信黨的領導,做好各項工作和參加勞動鍛鍊。
文革之後,朱檉得到平反,他更加振奮精神。回到民盟後,他與其他一些老同志一道主持恢復福州市民盟組織工作,幫助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開展教育研討,組織盟員為“四化”建設服務。
朱檉一生為民盟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奮鬥了40餘年,他堅持不懈要爭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這個堅定的信念和願望終於在他彌留之際得以實現。捧著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朱檉激動得熱淚盈眶。

朱元璋之子

朱檉: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
據傳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檉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陽為唐定王。他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建造了豪華的王府和王府花園,僅王府宮殿就有800多間。南陽百姓滿足不了王室的揮霍, 朱檉就強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節餘一頓飯的口糧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園修壘假山的老石匠,終日勞累,飢餓難忍,夜晚回家後就挖些野菜熬湯充飢。不料被在王府山上賞玩夜色的朱檉發現了炊煙,即命人把石匠抓來審問,問他為何大膽違反禁令。石匠辯解說沒有做飯,只是煮一點野菜湯。朱檉派人去揭鍋查驗,果然是野菜湯,石匠才得倖免一死。以後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點野菜湯喝。人們都紛紛仿效。為了躲避王府的追查,傍晚見面時都互致問侯,問“喝湯了沒有?”這種習俗保持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