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他在永樂元年(1404年)受封齊世子,但未襲封就在永樂四年(1407年)因其父激言致禍,而被廢為庶人,安置南京。
姓氏起源
赤心木——“朱”字的含義。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寫作本或者米,小篆寫作米。
在現代漢語中,朱字的含義就是“紅色”。
在我國最古老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對“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原來,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義並非紅色,而是指稱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木。淵博的古文字學家們解釋說:古“朱”字是所謂“合體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點。從圖的甲骨、金文我們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兩個構件組成:“木”像樹木之形,“一”是一個指示性符號,原本寫成“.”形狀,標在木中,象徵樹心。清代大文字學家段玉裁說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謂“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識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樹下,“末”字的一指樹上一樣,“朱”字的一指樹中。
知道了“朱”字的原始含義是一種赤心樹,對朱姓起源來說,才破譯了第一個密碼。要知道朱姓與赤心木的關係,仍需進一層的分析。
遠古史和圖騰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類在童年時代盛行各種圖騰崇拜,這些遠古的先民們,往往以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氏族群體的神聖象徵,並認為全體氏族成員都為這種圖騰的後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這種圖騰崇拜的結果。
在採集農業的原始階段,人類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對這些賴以生存的樹木植物,人類本能地產生出各種依戀、親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這么一支血緣氏族群體,對他們周圍的赤心木產生了這種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們把這種赤心木叫做朱木,並把它當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聖的朱木的後裔。於是,朱木便成為這個氏族的族徽和圖騰,這個氏族便把自己稱為“朱”氏族,久而久之,這一習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並得到了周圍其他氏族的普遍認同。於是,作為後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緣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當作氏族的圖騰,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將他們棲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裡?因史無明載,我們今天已無從查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當在生長松柏類赤心木的我國華北地區。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應當發源於中原和華北地區。
當我們按照上古史的演進軌跡去探索朱氏族時,我們發現了文獻所記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驤氏所居的朱。《路史·後紀》記載:“朱襄氏都於朱。”這裡的“朱”地,典籍又寫作“株”,在今河南淮陽縣境內,《續漢書·郡國志》因此有“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的記載。因此,雖然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今河南淮陽境內的古朱地是朱姓的發源地,那至少應是古代朱人早期的遷徙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賓……在朱”(後上一二·八)、“田朱”(遺一二—)。這裡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獵,朱為地名,當在河南境內離商都不遠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陽縣古朱地。由此可見遠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內。後世河南成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與此有關。
大約在三皇五帝時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遷江南,最後徙居、散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這些朱氏先民南遷之後,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區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這時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稱某個地名,而是泛指整個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區。這種觀念不久便得到了周邊氏族的認同,所以中國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國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遷之後,仍崇拜朱木為圖騰神,但已不能尋見北方松柏類赤心木了,於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長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這就是《山海經》中所記西南地區的“朱木”。今天雲貴地區朱姓較多,可能也與此有關。作為朱氏族圖騰的神樹——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獻中仍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朱姓來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為帝顓頊之後裔。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五兒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後封曹安的後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省曲阜附近)。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
大約公元前27世紀,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開始建立起最早的國家政權—一種酋邦,並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這位君主的稱號,就叫做“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斗。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動,後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一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一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一說在山東曲阜)產下一位聖嬰,他就是整箇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並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後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係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後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一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蚩尤部落,並經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係,便由領袖與臣屬關係演變為父子親屬關係。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後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朱姓在內的整箇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的酋邦統治著當時天下近萬個小邦國,實際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訂了許多制度,他統治的時代是幾千年來被中國歷代政治家們所歌頌的文明典範。據《淮南子》等書記載,黃帝時代,中原華夏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幸福長壽;社會安定,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貴賤平等相待;法律簡明不繁,官員公正無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郭不關,邑無盜賊,人們互相謙讓,各族和平共處的太平景象。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才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陝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囂。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游—帶。
姓氏學權威經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確記載說:“朱,顓頊之後。”
帝顓頊,姓姬,名顓頊,號高陽,屬於黃帝、昌意一支。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裡成家、立業、定居。《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都說,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山海經》為上古南方人記南方事的奇書,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後,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裡,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於將共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併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後統一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
《帝王世紀》、《皇覽》等書記載,顓頊於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里(今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鄉)。而《山海經》則說葬於漢水上游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春秋命歷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顓頊死後,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從顓項到晏安——朱姓的遠古祖先當年北帝高陽顓頊娶鄒屠氏、騰隍氏兩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見於史書記載的就有姒鯀、駱明、窮蟬、季禺、‘罐頭、瘦約、伯服、禱杌等。其中,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稱、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和吳回。
顓頊的這一支後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並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兒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一個分支後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後卻以平亂不力為藉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共工氏作戰。後來終於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後,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在朱姓歷史上,祝融的地位遠遜於黃帝、顓頊、晏安、曹俠。
祝融吳回死後,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後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在朱姓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鍾》銘文即說:“陸終之孫邾公(全力)作厥和鍾”,因而邾國、朱氏都自稱為陸終的後裔。
陸終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賾),她來自一個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這位奇特的女人懷了一胎,孕3年(有的說是11年)之久還沒生出,於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產,竟取出6個兒子。3個從左脅下取出,3個從右脅下取出。陸終的6個兒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後采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後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參胡,後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後裔形成彭姓;萊言封鄶,後裔形成壇姓;晏安封曹,後裔形成曹姓;季連封楚,後裔形成羋姓。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稱“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絕大部分朱姓,又稱為曹姓朱氏;朱姓與今天中國的曹姓,在血緣上屬於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陽朱氏建安譜·姓氏》上記載,作為祝融吳回的後裔,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為舜帝的輔佐之臣。後來,晏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於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
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則曹姓大約形成於公元前23世紀晚期。曹字與棗有關,曹地即以盛產紅棗得名。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於世的今陝西省靈寶縣東曹陽。
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於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晏安之後所建曹國,頑強地生存了1000多年,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曹國滅亡之後,晏安的後裔——曹國王族仍以故國名稱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稱為姓,姓曹氏。後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顏氏、倪氏等姓,就都源於夏商時期的曹姓即曹國王族。
以國為姓
邾——蜘蛛的傳人
今日絕大部分朱姓宗族,他們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里)、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里)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後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後,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邾俠——朱姓的開國大始祖
《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後傳21代,就到邾俠。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武王滅商後,實行一項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封異姓諸侯。當時,晏安後裔所建曹國早已滅亡,武王克商,奪得曹國舊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為西周曹國(今山東定陶縣)。同時,武王又尋找古曹國遺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俠,遂將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只是一個方圓僅30華里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只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它的一切內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裡原采生活著一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後,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後,在這裡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後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誌——曹姓,此即成為後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後,便以“蛛”作為國名,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一書中讀為“鄒”。為什麼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台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顏。自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可以零星地見於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後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後,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省滕縣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濫國國君黑肱降於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夏父死後,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儀父,魯莊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儀父死,其子繼位,是為邾憲公,他在位12年,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死,邾文公繼位。邾文公在位期間,曾經把都城由嶧山之北遷往嶧山之陽。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國不斷攻占小國的領地。邾國離魯國最近,又是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它必須聽從魯國的指揮。邾文公以前的邾國國君都曾多次朝貢魯國,還要參加魯國召集的多次會盟。如果魯國國內有人不能在國內立足,就會跑到邾國,邾國國君還要以禮待之,不敢有絲毫怠慢之處,以免這些人在得勢之後找麻煩。如魯莊公二十三年,魯國大臣臧紇逃奔到邾國,邾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就像對待魯國的使臣一樣。儘管邾國對魯國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魯國的攻伐。哀公七年,魯國大舉入侵邾國,邾國的軍隊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敗而歸,國都也被魯軍攻下了。魯軍進入邾國國都之後,毫不客氣地衝進貴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搶劫財物,然後趾高氣揚地滿載而歸。這次搶劫,使邾國好不容易聚集的財物損失殆盡,人民的生命財產也遭到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減少戰爭損失,邾文公決定將都城遷到嶧山的南面。這個地方以怪石和曲徑通幽的山洞聞名,易守難攻。這之後,邾國被搶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魯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繼位,在位37年,魯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繼位,在位18年,魯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繼位,在位15年。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莊公繼位,在位34年,他死後還要以人殉葬,這種做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是非常落後和野蠻的行為,因此遭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反對。當時的輿論對這件事進行了言辭激烈的譴責。有人說:“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邾國還比較落後。
魯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隱公益繼位。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魯國又一次攻打邾國,這一次他們不但對財物進行了搶劫,還把邾隱公也俘虜到了魯國,把他囚禁起來,這大概是邾隱公得罪了魯國。兩年之後,邾隱公被釋放,繼續做他的國君。重新執政的邾隱公卻整天忙於遊樂,被國人罵作無道。邾隱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為吳國攻打邾國的藉口,他們憑藉銳利的武器和勇猛的軍隊攻入了邾國,俘獲了邾隱公,把他帶到吳國進行教育,同時立邾隱公的兒子革為國君,他就是邾恆公。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隱公逃出了吳國,他先到魯國,又到齊國,最後投奔了越國。越國人把他送回邾國,重新立他為國君。但是備受流浪之苦的邾隱公卻不思悔改,仍然被國人罵作無道,這一次就連支持他的越國人也發怒了。他們出兵將邾隱公抓到越國囚禁起來,並立革的弟弟何為國君。此後,邾國世系缺乏詳細的記載。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共傳29世,最後為楚所滅。
邾國滅亡後,楚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遷到邾城(今湖北省黃岡縣),而其他邾國王室成員和平民則遷往邾城或遷往齊、魯等國。他們去“邑”以朱為姓,以記住亡國之恨。
邾友與小邾國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一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省滕縣東5里處,一說在今滕縣東南50里處),建立另一個附庸小邦。
郳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一個封邑,但後來卻逐漸發展並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後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2子,後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後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後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並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於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係,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後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後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一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後,子孫一部分以國名倪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則去郳字邑部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續文獻通考》就記載,“小邾傳國十四世,去邑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應有一部分為小邾國邾友的後裔。
邾子國
邾顏為周宣王所殺之後,邾顏的弟弟邾叔術被周天子任命為新的邾國君主。
邾叔術是邾國歷史上一位大仁大義的賢君,他繼位後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卻主動讓位給侄兒——邾顏的兒子邾夏父。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將邾國五分之一的國土劃割出來,送給了叔叔邾叔術,讓他做了一個獨立的國君。叔術的小封國,叫做濫國。
自西周末年叔術讓國、夏父繼任邾君後,過了半個多世紀,歷史進入春秋時代。春秋時期邾國的最早一位國君是邾夏父的孫子——邾儀父。
《世本》和作為傳統經典文獻的《春秋》經傳以及朱姓譜乘中,都記載了春秋200餘年間邾子國的君位傳承世系:邾克→邾瑣→邾篷→邾猩斗→邾徑→邾華→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時間從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儀父,名克,文獻又稱邾子克,是邾國歷史上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
邾儀父做邾國君主時,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權旁落,而四方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當此之時,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國,因國小勢微,根本無力在群雄逐鹿中一爭高下、叱吒風雲。相反,它只能時而依附此一大國,時而又投奔另一強邦,在大國的庇護和相互牽制中以圖生存。為此,歷代邾君都積極參與了當時各大國的政治盟會、軍事戰爭等重大活動。
邾國東、北、西三面鄰魯的地緣形勢,決定了邾國的對外關係不得不以魯國為重點。早期的邾國歷代君主,都認識到邾魯關係對邾國的重要,因而自立國之日,邾便成為魯國的附庸。春秋時期,邾國務君也都設法想與魯修好,並多次參加魯國召集的盟會。魯隱公元年,邾儀父便與魯訂立蔑地之盟,以修兩國之好。然而,自當年邾顏參與魯國政變,魯人便對邾失去信任。進入春秋後,魯國更時時虎視邾國,企圖蠶食甚至吞併邾國領土。在文化意識上,魯人又以“周禮之邦”自居,鄙視、瞧不起邾國,甚至把邾貶為夷人。這樣,春秋以來,魯、邾關係大部分時間都很緊張。如公元前716年,魯即發兵侵略邾國,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後,邾魯即常年交戰不止。
為了對付魯國的威脅,自邾儀父開始,邾國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國以牽制魯國,保護自身安全。最初,邾儀父投靠齊國,於公元前681年,參加齊國主持的北杏之盟。齊桓公稱霸,邾國是積極擁護者。邾儀父的依齊制魯的政策,為邾國贏得極大好處:有齊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國在建國300多年後,到邾儀父手裡終於正式被周天子封為子爵國,在列國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見,邾儀父在邾國歷史上,實有極大功德。
邾儀父之後,繼任各位邾君,對大國霸主都採取見風使舵的靈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與魯國一起參加了八月由齊主持的檉地之盟,可轉眼間,魯卻於九月出兵襲擊邾國,敗邾師於偃,邾國開始意識到齊已無力保護自己。公元前642年,齊桓公死後,宋襄公繼齊稱霸,邾國又立即投向宋國懷抱,並與曹、衛等國一起出兵跟隨宋襄公攻打原來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