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桂

朱氏致官後,慷慨好施與,對經商積聚的資財,做到積而能散。 光緒二十六年,湘中大旱,朱氏捐銀萬元,捐谷600石,捐米500石。 ”“民國五年以前,紅茶商人無不獲利,自後茶業逐漸衰落。

人物簡介

朱紫桂(1838---1903),派名作卿,銜命光耀,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之第十七代孫。雙峰縣沙田鄉人,他是近代名滿湖湘茶商巨子,其人其事先後編入《雙峰縣誌・人物誌》、《湖南省志・外貿志》和《湖南茶葉大觀》。《婁底地區志》云:“同治六年(1867),沙田(今雙峰縣)朱紫桂經營紅茶,經漢口轉銷俄、英、美等國,後致巨富”。

人物生平

朱紫桂年幼聰慧好學,16歲時因家貧棄去,曾在今梓門橋鎮青蘭煤礦挑腳餬口。鹹豐四年(1854),朱紫桂18歲,來到永豐(今雙峰縣城所在地),在他舅父孫某的雜貨店當學徒。由於他生性伶俐,虛心好學,善於應對,很快就把學徒應操業務料理得井井有條,還潛心學習珠算,熟練掌握了記賬、掛賬、結賬等會計知識。
其時,鄉鄰劉麟郊(今雙峰縣三塘鋪鎮勝雲村人)也在永豐開設一家雜貨店,資金比較充裕,當看到朱紫桂打理生意有板有眼,與眾不同時,深為賞識,就邀他到劉店經營生意。那時,永豐地處長沙、湘潭至寶慶(今邵陽)的要衝,商業比較發達。有年,寶慶上方一個大商人來到劉家店裡,採購大批山珍海味,如海參、魚翅等。可是,這些東西劉店已經賣空,尚待進貨。劉麟郊看著貨單左右為難,拿不出好主意。朱紫桂在旁,猜中了劉麟郊的心事,藉故叫劉去內房,低聲向劉說:“你暫且留住客商,陪著去劇院看戲,我立即從湘潭進貨,保證及時趕回來,決不讓這一大宗生意從手中溜走。”結果不僅賺了一大筆錢,還張揚了劉店的聲譽。“所至輒贏,劉公以為能”,遂劉出本錢,朱負責經營,坐股分紅,任其擘劃。後逐漸增加投資,生意更加紅火。
清鹹豐、同治年間,洋務運動興起,海禁大開,中外商人互做生意,漢口闢為通商埠口,歐美各國先後在此設立洋行,大量收購紅茶。那時,茶葉是我國大宗出口貨物,長江中游湘、鄂、贛、皖四省是主產區。茶戶時逢穀雨,就開園採摘,製成細茶,將陳皮粗葉製成花香(茶磚),成批裝箱,運至漢口,銷給外商,獲利頗豐。朱紫桂已涉足商場幾年,看到經營茶葉牟利較大,就轉頭經營茶務,仍由劉麟郊出本錢,他當做手。先在湘潭開設“封君茶莊”,繼在安化梅山、湘鄉等地設立分莊,茶莊負責計畫、經營,分莊負責收購、加工、裝箱和運輸。並派專人長駐漢口,了解茶務形勢,掌握茶市行情,一有特殊情況,則和茶莊、分莊聯繫。他則經常來往於漢口、茶莊、分莊之間,檢查、指導各個地點的茶務工作。收購開始,他去安化等地,督促分莊開秤收茶。他常向茶戶宣傳,穀雨一到,宜開園採制,不要老蓄,以免影響茶葉的色香氣味。如遇天雨、宜用事先準備好的木炭生火烘焙,避免霉潮漚葉,但禁止煙燻,免生火氣;如果把陳皮粗葉製成花香也應避免潮霉漚葉現象發生。並向茶戶說明,分莊收購茶葉,錢用銀元小毫,上蓋蠟印,交售取款時,務必分清毫子真偽;注意行商、販戶轉手收買,防止低價、大秤的事情發生。他既注意茶葉質量,又常與茶戶通氣,待到銷售時,他即奔赴漢口,與各省茶商權衡輕重,周鏇其間。那個時候,湘、鄂、贛、皖四省之茶,每年在兩百萬箱以上。立夏前後,皆由漢口集散,如果在幾天之內,全部運去,外商見了,認為貨源充足,就設法刁難,卡價收購,使茶葉滯銷,以亂經營者心事。朱紫桂有慮於此,早在開園採摘之前,與四省茶商從長計議,將裝箱茶葉,按採制先後,分期分批運載漢口。一批運到,見貨不多,外商就放寬價格,競相購買,就能獲得高利。他又建議漢口茶商共同設立公磅,如有外商故意以“短斤少兩”等事相詰難,就可以憑公磅彰公道、顯信義。外商狡黠成性是他素知,每與洽談,總是相機行事,先發制人。有次,他陪同外商細看茶葉質量時,發現一小粒雜物夾雜其中,他眼疾手快,馬上抓起丟入口中,嚼碎咽下。外人見狀,疑惑不解,問道:“那是什麼?”朱紫桂答道:“那是茶精,氣味芬芳,細嚼很有回味。”邊說邊把茶葉結揀向外商看,並隨即送入口中,嚼得津津有味,外商疑慮頓釋。這批較差茶葉反被高價賣出。自後,漢口茶業總會掛牌銷售時,外商前來洽談生意,以朱紫桂說了算數,他深得外人信賴。同時,四省茶商看到他能與外商爭巧斗機,出奇制勝,也個個擁護。於是漢口的茶葉生意日益興隆,四省的茶葉生產也更加發達。
大約在同治四年(1865),朱紫桂由與劉麟郊合營改為自家兄弟獨營,五兄弟分工負責。他依然往來穿梭各地,親自與洋人鬥智鬥勇,與各地茶商聯繫,用誠信結交四方友朋。僅十多年光景,朱氏兄弟就賺回外商白銀百餘萬兩,成為湖南著名大茶商。“遠近聞其名,持片紙走天下,聲號冠湖湘。”因此,“湖南茶稅收入大增,官私饒足,幾達四五十年。”
在經營茶務的實踐中,朱氏深感商場無異於戰場,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他曾提倡將“商鞅變法、孫子謀略”中一些可行的方法,用於商戰。又倡“合縱、連橫”之術,開展商務活動。如設茶莊於湘潭,設分莊於各地,設辦事機構於漢口,是謂這“縱”,聯絡各省茶商,設定茶務總會,分批啟運漢口,按次洽談銷售業務,是謂之“橫”。他提出了“改良商務法”,深切著明,言多中肯。
由於紅茶贏利巨大,茶商中難免奸巧百出,茶葉質量也魚龍混雜,加之印度、孟買的茶葉也逐年增加,價格比較便宜,導致湖南茶葉銷售額減少,茶商折本者多,茶業漸賤,利稅也大為減少。光緒二十四年(1898),湖南巡撫陳寶箴是戊戌維新的支持者,對全省茶務也想革新一番,致信朱紫桂徵詢利弊。朱紫桂綜其實踐所得,寫出《茶商條陳》,指出當時茶務三大弊端,一是茶質差,二是搬運糜費,三是貨多滯銷。為此,他提出八則意見:一是四個產茶省份合頒引票,根據以前產茶數量,按數領票,以便限定茶箱數額,免得積滯,以礙銷路。二是漢口設立四省茶商總局,統一管理。三是茶箱要分批運去漢口,掛號輪銷,不得爭先恐後。四是禁止潮霉漚葉、火氣煙味的茶葉出現,力求製作精工。五是行情疲鈍時,由漢口總局通知各省茶莊停止收購,已經成箱的留存莊上,免得運去漢口,形成擁擠積壓現象。六是四省各設商局,總其業務。七是專提大邦,嚴禁樣貨,設立公磅,以昭公允。八是通告茶戶採摘嫩葉,不要老蓄,加工要精益求精。綜此以供裁決。光緒二十五年(1899),他擔任漢口“開濟輪船公司”的主管職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撫趙爾巽,又以茶商事務召朱紫桂“詢問方略”,朱再上《茶商條陳》提出四項建議。趙以“全省商務總會理事”一職委之,令其改革茶務。遺憾的是,朱氏不久即一病不起,而巡撫他調,事不果行,時論惜之。
朱氏兄弟致官後,廣置房屋、田產,於光緒至民國年間先後修建筱山堂、璜壁堂、文甲堂、石壁堂、扶嫁堂、東明堂、沙田朱氏宗祠及五公祠等八大建築,置田萬餘畝,並投資經營礦業、航運業和種植業等。時人將朱氏兄弟和曾國藩兄弟稱為湘鄉兩大財主。
朱氏致官後,慷慨好施與,對經商積聚的資財,做到積而能散。沙田朱姓自始祖議泗公遷湘鄉後,至朱紫桂出世,未曾建宗祠、修族譜。光緒三年,他輸資創建朱氏宗祠,過兩年宗祠落成,他寫了篇《創修宗祠記》。光緒五年至廿三年,捐資續修朱氏族譜,經費百分之八十由他輸將。復置祀田20畝,作為朱姓先宗常年祭費。光緒初年,他秉范仲淹“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的意義,捐輸田租三百石(約120畝)作義田,設定義莊負責經營,訂立條款明確用途,使朱氏人丁因家貧無法生存者,供養不了父母者,完成不了兒女的婚嫁事務者有所依靠。光緒十八年,其母孫老夫人八十大壽,朱氏兄弟秉承母意,將準備慶壽的資金用來修建沙田大橋,里人稱便。曾紀澤亦送去壽匾,此匾長期懸掛在筱山堂內。光緒二十年,捐谷800石(每石120斤)給永豐義倉,以救濟鄉鄰。二十二年,捐田租300石,設立義田,資助本族貧困者。二十三年,捐學租200石,設立義學,以資助和獎勵朱姓子弟讀書,並捐大批資金給雙峰書院,又為之添購圖書,以振興中里教育。光緒二十六年,湘中大旱,朱氏捐銀萬元,捐谷600石,捐米500石。正因為善舉頗多,光緒二十年(1894),湖南巡撫吳大澄贈他一向金匾,上書“君子有谷”;朝遷旌建“樂善好施”坊,累贈奉直大夫、朝議大夫。曾國荃亦應其請為之作譜序云:“有朱生紫桂者,憤其家之未振,讀書數載,隱業於商,繼乃坐賈湘潭,足跡遍江、漢、淮、滬,心計既敏,執業尤勤,每視貨殖之盈虛消長,權衡子母利益,以劑其平,而無不億中。廿年以來,既豐其家,又復分潤家族,故永豐朱氏之業獨隆,而族之丁亦日盛……光緒五年冬,譜牒告成,寓書求序於余,余嘉紫桂有自立之志,既光大其門閭,而又能不忘厥本,遂書此以付之,並以告吾鄉之凡有家者,宜各自樹立,而弗忘先緒可乎?”
朱紫桂致官司後,發憤讀書,尤好讀《四書》,潛心研究朱熹、陸九淵的學說。除學業有些造諧外,並產生了一定的愛國思想。中日甲午戰爭發生的第二年,他給龍應田(清湘軍副將)一信,提及“方今海氛不清,夷焰日張,擾我邊陲,索我金帛……未審犬羊種族不復心生鱗介否?……”光緒二十三年,在給謝輯生的信中又提及:“前閱報牘,沂州教案,德人兇橫之狀,令人心駭。義大利蕞爾小國,敢於強踞三門灣,亦自古未有之恥。……”尤其在光緒二十七年寫給時湘鄉知縣塗谷臣的信中說到:“衢州之案,英使居然擬罪直達清廷,以使中國大臣刑戮重典,而權歸外夷,中國何以自主?不能自主,何以立國?又何以保民保教?……”一片愛國之情,溢於筆端。朱氏目睹外侮日急,主張學習西方科技,維新變法。光緒二十四年,給謝輯生的信中寫到:“今泰西之學,海外盛行,惟我中國重古薄今,固執成法,輒以西學為鄙。究竟泰西之天算、輿圖、格致、化工等學,不惟無損我綱常名教,而其重工商、精製造,以利天下而通有無,何憚而不為之,以圖自強也。”在風氣未甚開之當時能有見及此,實是難得可貴的。其後,他的子孫利用朱氏宗祠和五公祠創辦族學私立寧翰高小,聘請名師,講求新學,為培養大批科技人才打下了基礎,成為當時有影響的一所名校。
朱紫桂常以幼時家貧失學為憾,“故雖老於商,而未嘗一日廢學,自經史以下,儒先之語錄格言,無不省記,尤服膺姚江王陽明之學。嘗語人曰:‘致良知者,慎獨也。’故其行己接物一以誠意為宗。”自號“教齋主人”。其長孫向�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四月輯錄其遺著成《敬齋遺鈔》三卷。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朱紫桂痰病復發,經醫治不效,終因年老氣衰,於六月三十日逝世,享年六十有六。生前,他看中了五腦梅花山可作葬身之地,自撰聯:“一點靈光還造化,百年骸骨葬梅花。”朱紫桂死後,當時名士紛紛挽以詩聯。
曾國藩之侄、曾國潢之子曾紀梁挽:
兄弟兩難,名成三徙,孝友萃同堂,春草池塘詩夢冷;
相違十日,永訣千秋,晨星悲舊雨,梅萼風雪淚痕多。
探花王龍文挽:
計然術,喜四子書,其才智有過人者;
與孟郊遊,才一年別,感死生而重痛焉。
進士彭文明挽:
長林隱括平淮書,前席陳條,猶為漏扈圖補救;
晚年喜讀近思錄,敬齋暑號,居然理窟悟真詮。
二十二都公挽:
挾策上條陳,直以經商參政府;
建坊承寵錫,豈惟振乏在吾鄉。
作為名滿湖湘的茶商巨子,朱紫桂既帶動了大批邑人經商茶葉,也推動了雙峰、湘鄉乃至湖南全省的茶葉生產。
與他同時及以後,雙峰茶商有張元誠、謝先桐、李春軒、禹松亭、陳雲亭、朱奎峰、程少仙、戴海鯤、趙晴村、王成光及許多不知名者,他們有力地推動了雙峰茶葉的發展。
據1935年譚日峰編寫的《湘鄉地史常識》記載:“其時湘鄉產茶土地面積約在七千畝以上。每年估計,可產紅茶三千擔上下,產地以三、六、七、八、九、十各區為多。”“民國五年以前,紅茶商人無不獲利,自後茶業逐漸衰落。到民國十一、二年,茶業復旺,迨後又受對俄絕交影響,大都虧本。直到民國二十三年與俄復交,茶商才有一部分獲利的。”三、六、七區即相當於今雙峰縣域。
朱氏所營茶葉主要是在漢口與外商交易,但也有遠送廣州、上海者。光緒二十年(1894年),梓門大村人胡漢卿替朱氏送茶至廣州,乘機投身兩廣總督軍營,後官至陸軍中將師長。
朱紫桂死後,其子將永豐一小茶村(今永豐鎮五里牌)轉讓給管事朱奎峰,朱奎峰也由此發跡,成為湘中巨富。十年之後在長沙創設“湖南實業銀行”,盛極一時,成為湖南首家綜合性的大型企業,職工約達2萬人,茶農遍布湘中。
朱紫桂致官司後,大興土木,先後建有扶嫁堂、筱山堂、石壁堂等八大建築,各有特色。由於年代久遠,歷經風雨和時事變遷,大都不復完整。
石壁堂,位於梓門橋鎮茶亭村,座北朝南,門前有一塊較開闊的平地,為水田,土壤為黃褐粘土。石壁堂位置因解放前該地屬石壁廟而得名。該堂修建歷時八年,1875年前後建成,至今已130餘年,現主體保存較好。整個建築磚木結構,青瓦白牆,山字牆垛,畫結雕梁,天井巷道。
筱山堂,位於沙塘鄉楠樹村,系朱紫桂建的第一座大宅。該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建成於光緒十三年(1887),磚木結構,三進六橫,有二層,青瓦白牆,山字牆垛,畫棟雕梁,天井巷道,雕花木窗,半圓形歐式門,十分精緻、氣派。總占地面積6500�,建築面積為12000�,除了部分危房被改建外,其餘較完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