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製古箏

木製古箏

一般意義上指我國古代一種木製的民族樂器。

木製古箏的簡介:
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托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木製古箏的起源:
木製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木製古箏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秦代就盛行於今陝西一帶,所以又稱“秦箏”。作為一種繁弦彈撥樂器,古箏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輕佛如行雲流水,重掃若山呼海嘯,被譽為“東方鋼琴”,在世界樂壇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木製古箏和形狀:
古箏古箏
木製古箏
身體呈扁長形,面板和底析用梧桐木製作,框線採用硬質實木料,頭部和尾部分別設有架弦的前岳山和後岳山,底板上開有音孔,前岳山和後岳山之間呈弧形的面板上從外側向內側按五聲音階張弦,每根弦下支撐一個弦柱,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高以定準弦音。
木製古箏的傳統演奏方法是:
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弦;用左手食、中或中、無兩指按弦,以控制弦音變化。
木製古箏的流派:
一、“真秦之聲”的陝西箏
二、“中州古調”或“鄭衛之音”的河南箏
三、“齊魯大板”的山東箏
四、“韓江絲竹”的潮州箏
五、“漢皋古韻”的客家箏
六、“武森逸韻”的杭州箏即“浙江箏”
七、閩南地區的福建箏
八、內蒙草原“雅托葛”——蒙古箏
九、“伽倻琴”朝鮮箏
木製古箏
常用的箏為十三弦和十六弦。經過改良的箏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規格。品種大箏,小箏和鋼弦箏。五聲音階定弦,最低音從G或c始,音域達三個八度。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利用餘弦的抑按可彈奏出七聲音階。大箏全長2左右。小箏全長130 — 150厘米左右,箏的柱高約5厘米。演奏時、以右手大、食、中三撥弦,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 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變化,以潤美音色、裝飾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顫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可奏單音曲調或和弦,也可雙手演奏,同時發出六個音。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伴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