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106 對《維客:第三種生活方式》的評論很是精彩,一語見地:“老實講分類這個東西很好,tags解決了很多問題。就像現在的網頁設計講究數據與結構、表現分離。像XML技術,這主要是個處理問題思想的問題。現在搞鬱悶了,平時在筆記本(紙的,不是本本)上寫學習筆記都想加個tags,便於以後檢索。。。分類這東西很自由,我可以自己定義個分類,你也可以。這是靈活性,但信息整合時要有個標準的分類體系,像有專門研究圖書分類的學問。W3C上好像有專門對各行業的tags,但分類和tags不一樣。”
對於這個觀點我很贊成,就像計算機配件的標準一樣,現在的筆記本都可以DIY。我在WIKI創建的過程中也有同感,業界的暫時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內在而言,我們的條目創建在享受自由的同時陷入了一種無序;外在而言,降低了瀏覽和獲取知識的實效性。這是任何新事務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再到新的無序,在一輪一輪的變化中慢慢成熟起來,我們都在關注WIKI的成長,持之以恆的關注。
期望通過這種交流和討論,我能寫出一篇以WIKI為主題的真正有意義的高質量的文章,讓文章“活”起來
<street106>關於IT行業的標準問題,其實是很無奈的。不禁想起計算機的體系結構的建立,國際標準化組織OSI為了統一體系,制定了七層結構。而實際得到廣泛套用的卻是TCP/IP協定體系。用現在看的馬克思的話: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就好比標準這個東西,這個公司往北拉,那個組織往東拽,實際卻移到了東北。
不過總起來看:標準是發展了。其實我說的這些沒有什麼技術成分。從感性上看標準主要有這么幾方面:
1、wiki技術的標準,數據的獨立性,可移植性。這裡的數據主要就是wiki最基本的數據單元了,條目。真正的壟斷很難,說實在的真正的合作好像也很難~~我只是覺得現在數據相對wiki平台的獨立是個趨勢。如果wiki的服務僅僅停留在百科全書上未免太大材小用。我是用一種套用的理念看wiki技術的。現在wiki協作僅僅停留在文本的編輯上。2、再就是分類的標準,不知道業內有沒有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東西也挺複雜的,涉及到自然語言,檢索語言什麼的,檢索技術我不太了解。希望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意見。現在可以自定義tags但是標準也是不能沒有的。3、還有一個有點牽強的東西。我也放著吧,就是用戶層次上的,現在提倡人性化,結果東西越做越傻瓜,會不會出現過於人性化東西就太混亂的樣子,程式的設計在人性化的基礎上是不是要引導人的理性化,進而促進人的發展。否則計算機越來越智慧型,人越來越低能(這裡的低能意思是能力的不平衡)這也算是個要權衡標準和“度”的問題吧。</street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