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 ( dà cái xiǎo yòng ) ,成語,把大的材料用於小的用處,比喻人才使用不當。小貼士:大材小用是很浪費人才的一個現象,任何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最好在自己合適的位置上工作和套用。宋·陸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劉備聽聞龐統不理政事,終日把酒取樂,大怒,命張飛去荊南巡視。此 後,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 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而党懷英則混跡於金人統治集 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閒乃至幫凶的工作。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大材小用 ( dà cái xiǎo yòng )

【解釋】:把大的材料當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當,浪費人才。

成語典故

【出自】:晉·石崇《許巢論》:“蓋聞聖人在位,則群材必舉,官才任能,輕重允宜,大任已備,則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極其分,則不以積久而合處過材之位。”

詞語辨析

【示例】:~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業。 ◎宋·陸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人事安排不當

材:木料;把大的材料用於小處。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人盡其才。也指材料使用不當造成的浪費。

小貼士:大材小用是很浪費人才的一個現象,任何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最好在自己合適的位置上工作和套用。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人事安排不當

大材小用大材小用

【近義詞】大器小用、明珠彈雀

、牛鼎烹雞

【反義詞】人盡其材、物盡其用、知人善用

【歇後語】 八仙桌子蓋酒罈;大檁做棒錘;大松樹作柴火 ;八五炮打蒼蠅;百年松作燒柴;大斧子砍枝丫;大梁柁做文明棍兒;龐統當縣令;大理石壓酸菜缸;大立櫃裝煤球;大炮打蚊子;大松樹當柴禾燒;的確涼當抹布;電線桿當筷子;電線桿釣魚;電線桿子當火柴棍;頂門槓當針用

【燈謎】 高炮打蚊子;鐵棒磨成繡花針

宋·陸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典故

龐統

周瑜病死後,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不用他。魯肅就推薦龐統去投奔劉備。劉備見他長相難看,就將他安排到耒陽縣當縣令,龐統不悅想用才學打動劉備,又見諸葛亮不在,只得辭行。到了那以後,終日借酒澆愁。劉備聽聞龐統不理政事,終日把酒取樂,大怒,命張飛去荊南巡視。張飛遂與孫乾一同前往。到時未見龐統出來迎接。龐統的同僚告訴張飛,龐統如何不理政事。張飛大怒,想擒拿龐統。孫乾勸他見了龐統,治罪不遲。張飛見龐統後,大喝他把縣的各種事給廢了。而龐統卻認為都是小事,結果只用半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月的事都處理了,張飛佩服不已,就向劉備推薦了他。後人便演化出了龐統當縣令——大材小用的歇後語。

事實上龐統確實去當過縣令,也確實當的不是特別好,但沒有用半天的時間就解決了一個月的政務。後來(因為當的不好)被免官了,魯肅便寫信告訴劉備,龐統這個人不適合當縣令,應該當治中、別駕。而後,龐統的表現也確實很出色。但前面那句歇後語,卻絕對不是事實。即使龐統真的有半天就解決一個月的事的本領,這個故事則說明他志向遠大,深至天下。而不是大材小用。

辛棄疾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 撫養成人。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為師,同党懷英 為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乾什麼?” 党懷英回答說:“讀書為了做官,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 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為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 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 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後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 後,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 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而党懷英則混跡於金人統治集 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閒乃至幫凶的工作。金人南侵後,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起義。後來, 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農民耿京組織的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 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 但由於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後來曾長期閒居在江西上 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 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 里閒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 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 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 統一、全國的構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上取 得成功。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聖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徵詢他對 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 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 為了鼓勵辛棄疾發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 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 物,現 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為 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八歲那年,這位始終是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於在憂憤中去世。

邊讓

《三國演義》第十回有個故事,說是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所殺,曹操誓報殺父之仇,帶領大軍殺奔徐州。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五千兵來救。曹操聞之大怒,使夏侯惇於路上截殺之。這裡說的邊讓,就是成語“大材小用”的主人公。歷史上確有曹操殺邊讓的事,但時間及情節與《三國演義》上所說的有些出入。

邊讓,字文禮,陳留人,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人。邊讓這個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言善辯,博學多聞,他最有名氣的作品是《章華賦》。

漢靈帝劉宏立何妃為皇后,重用何妃同父異母的哥哥何進為大將軍。何進聽說了邊讓的名氣和才華,就想徵召他做官,但又怕邊讓不來,就以徵兵的名義把邊讓召到洛陽,任命他做了個令史。

何進本以為這件事兒自己辦得不錯,沒想到卻引起了當時的大學者、大詩人、大書法家蔡邕(yōng)的不滿——蔡邕覺得給邊讓的官太小了!

蔡邕找到何進說,這個邊讓呀,小時候就很孤苦,但是聰明好學,學諸子百家的經典,能見本知義,舉一反三;這個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用來煮牛的大鼎,假如用來烹調一隻小雞就不合適,湯多了,淡而無味;湯少了,就煮不熟。讓邊讓當令史,就是所謂的“大器之於小用”,希望大將軍能給他個機會,讓他一展才華。後來,何進就讓邊讓做了九江太守。

當時朝廷上下已是一片混亂,邊讓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裡做官,實在沒意思,後來乾脆辭掉官職,回家讀書做學問了。可一個有才華的人,怎么能對社會沒有一點看法呢?邊讓對曹操這個崛起的梟雄就非常看不起,經常在不同的場合罵他。

後來就有人到曹操那裡告狀,曹操正春風得意,哪容得別人這樣說他?於是,他就安排地方官把邊讓給逮住殺掉了。

成語故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為我國南宋詞人的傑出代表。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撫養成人。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田園詩人叫劉瞻,辛棄疾當時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道:“孔子曾經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將來準備乾什麼?”

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後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然而,此後的辛棄疾果然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

公元1127年,金與南宋簽訂了和約,南北暫停戰爭。1161年,金主元顏亮,破壞了和約,率領四十萬大軍,南下侵宋。平靜了二十年的中國北方,再起波濤。

中國北方人民,受著金人統治,時刻懷有反抗的心。這時,趁金人南侵之際,後方空虛,便紛紛起義。當時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率領二千多人,組成抗金隊伍,投奔到當時最大的起義軍耿京的隊伍中。

金人的這次南侵,不僅遭到失敗,完顏亮也被部下殺死,而且,後方金人朝廷內部也發發生政變,留守的完顏雍自立為帝。在這情況下,金人只好退兵。

辛棄疾認為,這正是南北聯合,夾擊金人,收復失地的最好機會,便建議耿京聯絡南宋朝廷。宋高宗接受了耿京的提議,並委任了耿京、辛棄疾等人官職,讓他們北上傳達一起抗金的旨意。

然而,就在一行人北上的途中,耿京手下張安國為金人收買,殺了耿京,並率眾投降金了。聽到此訊息後,辛棄疾憤怒異常,帶著騎兵五十人,連夜賓士五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入擁兵五萬之眾的金軍大營,把正在慶功酣飲的叛徒張安國縛在馬上,押往建康,斬首示眾。辛棄疾膽識和勇氣震動了朝廷內外。

但由於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的抗擊金國收復失地的報復始終沒有得到施展。二十五歲那年,辛棄疾將其救國大計《御戎十論》進呈孝宗,未被採納。三十歲,辛棄疾又書《九議》送交宰相虞允文,仍不見用。到了三十九歲,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建立了一支“飛虎軍”,成為沿江抗金勁旅,武功卓著。不幸,兩年後反被人誣陷,削職退隱。爾後又長期遭受排斥打擊,但其救國復興之志從未泯滅。

當辛棄疾六十四歲那年,有一次去拜訪住在紹興西郊的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一、全國的構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聖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徵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為了鼓勵辛棄疾發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 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為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

無奈辛棄疾這次去了後,仍沒有得到重用,最後宋朝還是向金求和了。就這樣辛棄疾這位大有作為的文武全才一生壯志未酬,雄圖莫展,在六十八歲時含憤辭世。

儘管辛棄疾南歸後無法施展抱負,但他統一中原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他寫了600多首詞,反映了當時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事實,抒寫了他自己昂揚奮發的報國熱情,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和對朝廷主降苟且的批判。他為我們留下了這些不朽的作品,因此被譽為愛國詞人。

辛棄疾小傳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他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

辛棄疾是詞中深入的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有《稼軒長短句》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