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

語出:南朝宋鮑照《見賣玉器者》詩:“奇聲振朝邑,高價服鄉村。”梁啓超《變法通議·論科舉》:“昔俄主大彼得,躬游列國,擇國中俊秀子弟,使受業葡法之都,歸而貴顯之,布在朝邑,俄遂以強。”

朝邑縣
《朝邑縣誌》載,朝邑一名始於西魏文帝大統六年(公元540年),是因西靠朝坂而得名。朝邑古稱臨晉、五泉、河西,西塬,左馮翊。
朝邑古城先建朝坂塬上。後遷塬下。遺址位於距大荔縣十六公里處黃河老岸崖下。韓邦靖《朝邑縣誌》載:“明景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知縣申潤築城,明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竣工。城牆周長四里,高一丈五尺,護城壕深、寬各一丈。清聖祖康熙十九年和縣陳昌言(公元1680年)重修,四十六年知縣王兆鱉(公元1707年)再修,有城門五處:東曰臨河、西北曰金湯、西曰鎮羌、南曰望岳、北曰迎恩。
清時,河槽西移,每當秋霖黃河暴漲,常浸東、北、南三城門,有時也湧入城內,因此西關比較繁華。民國初期,朝邑是渭北、韓城、合陽、澄城通往隴海鐵路的必由之路,也是棉花、花生、糧食、皮毛的集散地,素有“水旱碼頭”之稱。1958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撤消朝邑縣,併入大荔縣,改為朝邑鎮。(張昇陽編撰 邱良生推薦)古朝邑十二景:
第一景:長春曉日
長春指:“長春宮”,系周隋唐皇帝的行宮。原址在朝邑北寨子東端。這裡地勢高峻,每天黎明將日出時,霞光萬道,燦爛輝煌,隨之紅日一輪,冉冉升騰天際,形成一幅富麗雄偉的畫圖。因此引得一些文人騷客、士庶男女常去這觀賞日出勝景。
第二景:華岳來雲
這是由原朝邑縣境內遙望華山所看到的美景。在朝邑境內隨處南眺,華山峪壑幽谷常有雲霧升起,飄浮縈繞諸峰腰際,給這座名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令人心曠神怡,遐思無限。
第三景:洛岸桃花
古時,同、朝境內洛河兩岸有大面積的桃林,絡繹數十里。每當仲春,桃花盛開,遠近一片嫣紅,燦若朝暾雲霧,明如暮夜霞光,陣陣春風撲面,紛紛蜂蝶飛舞,那盎然的春意,勃勃的生機,賞心悅目,令人流連忘返。
第四景:沙樹濃蔭
沙,指沙苑。位於洛渭之間,又名沙海、沙澤。東起朝邑趙渡,西至渭南孝義。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西魏大統三年?537?宇文泰與高歡曾於沙苑朝邑段的渭曲作戰,宇文泰大獲全勝。為紀念此戰功績,命將士每人栽樹一株,後來竟然成林,沙樹濃蔭即指此景而言。
第五景:黃河秋漲
朝邑黃河灘,廣袤開闊,地勢平坦。朝邑城南則略呈倒坡升之勢。每年入秋,我國北方降雨驟增,黃河上游千溝萬壑的雨水,一齊匯入黃河,自上游巨流直下,至韓城龍門,從兩岸高山的夾峙中洶湧而出,又一下子平鋪漫流在合陽、朝邑灘涂。此時,鷗鷺飛翔於灘渚,帆檣出沒於煙波,使人坦蕩心胸,頓萌乘風破浪,搏擊前進的壯志豪情。
第六景:中條東霽
中條山,又名雷首山、首陽山。位於黃河東岸,自東北而西南綿亘數百里,西端盡於黃河,面西正與朝邑相對。每當雨霽,萬里晴空,塵埃盡消。此時翹首東望,中條山清新如洗,蒼翠可掬,在斜陽映照下,高峰深壑歷歷在目,像一架名家山水畫做成的屏風橫在面前,實在精美絕倫。
第七景:鐮山疊嶂
鐮山,指橫貫同、朝正北的一道土垣。古籍稱為商顏許原。因其形似鐮刀彩虹,俗稱鐵鐮山、長虹嶺。它由南而北,多為東西向的多級台地,加之長期被流水切割,又形成了許多南北向的溝壑。遠遠望去,塬崖壁立,梯田層疊,峽谷幽深,高下參差,雖非名山勝地,卻也頗有山巒掩影,曲徑通幽的妙趣。
第八景:渭川煙雨
渭河流經朝邑、華陰交界,從三河口匯入黃河,兩岸地勢平緩,廣植楊柳,遠近村莊,多傍河側,平時翠綠滿眼,水聲縈耳,風拂楊柳,雲接炊煙,饒有田園情趣。至於春雨秋霖,整個川原迷濛一片,遠山近水,林樹帆檣,仿佛蒙上一層無邊無際的幕,全都籠罩在雲煙雨霧之中,只留下淡淡的模糊的影子,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九景:紫陽夜月
紫陽,即古紫陽山,位於朝邑縣城大寨子南,旁有龍尾溝。這裡東臨塬地,青山隱隱,綠樹朦朧,崖畔賞月聊天,確為一件雅事。
第十景: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坐落在陝西省大荔縣朝邑糧站大院內,方位在大荔縣城正東17公里處。是一座歷經百年風雨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並且還在繼續發揮儲糧作用一直存放糧食的古老倉庫,也是我國糧食行業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為世人所敬仰,所讚賞。同時受到歷代執政者的充分肯定。豐圖義倉是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的一座民辦倉庫,是我國目前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閻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於光緒九年(1886)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當時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 200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從建倉規模,還是從儲糧歷史,或者是從古倉今用方面講。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倉”的稱號。
第十一景:金龍高塔
金龍塔,位於朝邑大寨子,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原為金龍寺內建築,故名金龍寺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於地震,現存金龍塔為明末重建。塔高25米,周長20.48米,直徑9.1米。塔身呈八角形,共七層,內有磚砌螺形階梯,可以輪轉而上。中間為天井,能上下相望。二層至頂端,每層各有東西南北四門,出門可沿著外檐周圍環行。內外結構精巧,整體雄偉壯觀。登塔回望,地廣天闊,黃、洛、渭三河、華山、中條山、八百里秦川沃野萬頃,盡在視野之中,堪稱朝邑有名勝景。
第十二景:岱祠岑樓
岱祠岑樓,原為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明清兩代曾經重修。岱祠岑樓為三重檐,歇山頂,有吻獸,樓上覆蓋琉璃筒瓦、板瓦,並有琉璃彩繪龍虎鬥,紋浮雕,配有波紋、雲紋、蔓草紋圖案。入內可見樑柱交結,斗牙層疊,為古建中典型的“徹上明造”。此樓屬國家級保護文物。(張建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