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簡介
望魯店,位於茌平縣馮官屯鎮東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是茌平縣城東北有個出名的大村。村為十字大街,分望魯店前村、望魯店後村、望魯店東村三個村民委員會,是春秋戰國時期名士魯仲連的誕生地。
這個村歷史悠久,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了個名人高士魯仲連。魯仲連的老師徐郤,是很有名望的隱士,好樂道,精通風 術,學識淵博,常常誇他的學生魯仲連說:吾弟子雖少,千里駒也。後來,魯仲連果然成了齊國的名人。
《茌平縣誌》中記載:魯仲連故宅在縣城東北二十里,今名望魯店。魯仲連墓在望魯店東北二里許。清康熙二年,知縣王畫一重築壠立石植松柏,通判路遵正又重修魯仲連祠。望 魯店村列為茌平縣八景之一,名為“連村煙市”。有詩曰:城之東北,望魯店前,仲連故址,村落連綿,迂霧淏朦,隱有人煙,海市蜃樓,望之儼然。
望魯店村共有村民2665人,耕地6175畝。交通便利,村內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環境優美,1953年《茌平縣誌》將村中一景“連村煙市”列為茌平古八景之一;土地肥沃,經濟作物以種植西瓜、桑蠶、西紅柿為主,建有大棚56座,以種植西紅柿為主,每個棚年收入過萬元;大弓棚80個,小弓棚260個,均種植西瓜,每個棚收入均超過4000元;200畝桑蠶,每畝年收入達3000元,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自來水入戶率和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都達到了100%,其他各類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是馮官屯鎮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都比較好的村莊之一。
歷史記載
望魯店是個古老的村莊。據考村名是根據《孟子訪魯仲連的故事》得來。相傳,周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前289年),名儒大師孟軻從魯國風塵朴朴來到齊國西界茌平拜訪魯仲連。傍晚,住在劉集的一家店鋪里,由於勞累成疾,病倒在此,因缺醫少藥,久久不愈,無可奈何在村頭向西北方向眺望了魯仲連故居,心滿意足了。從此之後,望魯店這個村名產生並沿襲下來。自清康熙年間,重修魯仲連墓、故宅、祠堂以來,魯仲連的名聲越來越大,《東昌府志》、《山東通志》等古籍典著均有魯仲連的記載。
故事傳說
魯仲連善於出謀劃策,排患解紛,不肯仕官,不愛名利,專愛持節週遊,被世人稱為齊國高士,貴於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魯仲連《說魏救趙》和《射書聊城》兩段故事。說魏救趙發生在公元前258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的四十萬大軍敗於長平。秦軍乘勝又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孝王和平原君求魏國派兵解圍,魏王派大將晉鄙率軍前往,到了盪陰,因害怕秦軍便安營紮寨,停止不前。魏王又派使臣新垣衍赴趙向趙王說明魏無力救趙,並勸趙國同意秦國稱帝就轉危為安了。正在此時,魯仲連游至趙國。新垣衍會見了魯仲連,仲連大義凜然,分析了秦、趙、魏等國的大局和救趙與帝秦的利害,致使新垣衍改變主張,同意救趙,再不帝秦。恰巧,魏公子無忌信陵君奪了晉鄙的軍權,指揮魏軍救趙,秦軍聞信退卻,邯鄲解圍。趙王大喜,置酒宴,贈千金,封高官,魯仲連再三辭讓,終不接受,辭趙游去。這也是“排患解紛”成語的來歷。
“魯仲連射書聊城”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帶領秦、魏、韓、趙等國聯軍進攻齊國,五年的時間,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城,設為郡縣,唯獨莒城、即墨沒被攻下。後來齊將田單大擺火牛陣,衝破燕軍重圍,乘勝追擊,開始了反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又收復了七十餘城。公元前250年,當反攻到聊城時,燕軍防守甚嚴,齊軍一年多沒攻克。這時魯仲連寫了一篇《遣燕將書》用羽箭射入聊城。其大意是:燕將官兵,你們獨守孤城,在齊軍包圍之中,齊軍已攻下了其他城池,他們的力量越來越大。燕王不派兵來增援你們,你們到底還能堅持多久?你們既不能回國享受高官厚祿、又不能歸家看望父母兒女團聚在一起,落得個不忠不孝、如同孤兒一般。此時,你們應當想辦法,找出路,選擇高明的大計為上策。燕將官兵讀罷這封信,打動了心思,個個傷心流淚,痛哭了三天,猶豫不決。有的自殺,有的逃走,軍心大亂。田單趁機率軍一舉攻下了聊城。
齊王對魯仲連的功績大加讚賞,為魯仲連封官加爵,贈金擺宴,魯仲連婉言謝絕,奔東海而去。
後人為紀念魯仲連這位名人高士,寫了很多詩詞讚揚他,詩仙李白贊曰: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
意輕千全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坦蕩人,拂衣可同調。
名勝古蹟
魯仲連紀念祠位於望魯店東村,舊《茌平縣誌》多版本數處有魯仲連故居、墓、祠的記載。據歷史資料,清代康熙二年,茌平知縣王畫一在魯仲連原址復修紀念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魯西負有盛名的歷史文化古蹟之一。1995年,望魯店村多方籌集資金再次重新翻修紀念祠,紀念祠占地約3畝,正屋5間,中有魯仲連像,南屋為“魁星閣”。新的牌匾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題寫,“魁星閣”牌匾由著名畫家黃胄先生書寫,原國防部部長耿飈、原海軍政委李耀文、原法務部部長鄒瑜、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原外交部部副部長、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宮達非、原文化局局長張德勤、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及著名的書畫家柳青、歐陽中石等也都為紀念祠獻了墨寶,現保存完好,存放於紀念祠內。如今的紀念祠古樸、肅穆,環境優雅,已成為茌平縣和聊城市新的人文景點,許多人慕名前來遊覽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