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母山

望母山

望母山,安徽省舒城縣有座山名為望母山,位於舒城縣山七鎮梅方村 與曉天鎮大河村之間,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風景名勝區]之幽華山之險,到也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緻之美。

望母山簡介

望母山,位於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梅方村,因楊三望母的傳說而得名。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梅方村與曉天鎮大河村與之間,有座山名“望母山”,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之幽華山之險,到也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緻之美。據民間相傳,自唐至清山中小景頗為壯觀。有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景點。
望母山頂望母山頂

地理位置

望母山望母山

安徽省舒城縣曉天鎮大河村與山七鎮梅方村之間,有座山名“望母山”,它南望柱突尖,北臨萬佛湖,距舒城縣城40公里,距舒城萬佛書畫院僅5公里,105國道繞山而過,東接滬蓉高速和合九鐵路,西去岳西霍山,地理位置優越。 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之幽華山之險,到也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緻之美.

著名景點

據民間相傳,自唐至清山中小景頗為壯觀,如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

飛來石飛來石

相關傳說一

望母山飛來石望母山飛來石
望母山之名則又有一說,傳說古時有一少年發薪山中,名曰麥子,此人生性兇悍,尤對其母不孝,花甲老母每日步行數里步履蹣跚為其送飯,他卻總是百般挑剔,動輒拳腳相加,這天麥子砍完柴正在休息,忽聞頭頂有鳥鳴聲,麥子一時好奇便爬上樹梢,卻發現一之瞎眼老鴉,躺在窩中奄奄一息,小鴉四處覓食來餵其母,麥子大為感動,烏鴉尚知反哺盡孝,何況自己堂堂七尺男兒,一想到自己對老母往日所為,不免在心中暗自後悔,這日老母又來送飯,途徑山下小溪,正踮著小腳顫巍巍的過石頭鋪子,麥子一看老母來了,便急匆匆的衝下山去迎,老母一看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引得兒子怒氣沖沖,心中暗怕不免慌神,腳下一滑便落入了河中,適時正是暴雨過後,山溪湍流,可憐老母頓時變沒了蹤影,麥子跑道下游將河中沙土扒了一遍來找老母屍體,哪裡還能找到,又在河邊傷心後悔了一陣後跑到當時砍柴的山上一路向山頂跑去希望站的高點再高點可以在見老母一面,正是應了那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麥子從此以後生性大變,發誓從新做人,而這座飽含著追悔和遺憾的小山從此就被叫做望母山,麥子扒沙的河灘被稱為扒娘河,至今山頂上還矗立著兩塊高聳入雲的巨石,據說是麥子當時情急之下隨手拾來掂在腳下之用,而老母也終於最後圓了麥子的夢想,在河下游若隱若現的出現了,這個地方後來則被稱為獻屍灘......

相關傳說二

望母山東觀望母山東觀

傳說小唐王游地府,就跟此山大有關係,唐太宗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陰司,眾小鬼向其索銀,李當時無銀付,適逢一老母自稱家住山七王母山,願借銀付眾鬼,李十分感動,於是貞觀十二年,唐王派魏徵,蔚遲敬德來王母山還債,探知王母已西遊,乃建王母娘娘廟,一時香火旺盛,遐邇聞名.故此山有名望母山.

飛來石傳說

望母山飛來石望母山飛來石

相傳兩千年前,此山全是灌木叢,是一片大森林,據說有一天,雷雨交加,狂風大作,這塊巨大的石頭從空中飛來,首先是落入山七鎮西北部,因地力承受不住,此處七下冒火,八下冒煙,於是神石又飛走,後來人們把此處命名為“七寶尖”。話說神石飛往小河口對面,此山又不能承受,於是山上石頭和樹全部崩裂,至今還能看到當初山崩地裂的形狀,後人把此山命名為“落石山”。這塊大神石第三次飛到望母山懸崖峭壁山落下,它的形狀像一隻船舶,長約三十米,寬約十五米,高約十多米,估計重量約兩萬噸,就是這塊如此巨大是神石,落在山坡向南徒處,而占地面積還不到兩平方面積,可謂是如此鬼斧神工,有空可以去現場觀賞。

望母山孝文化

望母山望母山

望母山地處大別山東部淺山區,山容山貌獨具一格,文化底蘊豐厚,是孝子楊三救母望母傳說的載體。望母山古地名叫王姥山,其文化淵源久遠。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一書中,就有“廬州舒城縣西南有王姥山”的記述。民間傳奇《小唐王游地府》與此有關。傳說,小唐王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陰司途中,眾小鬼向他索銀,糾纏不休。適逢一老嫗自稱王母,家住廬州舒城王姥山中,願借銀付小鬼,為其解圍。李世民十分感激,貞觀年間派魏徵、尉遲敬德來廬州舒城王姥山還債,探知王母已西歸,乃敇建王母廟,歲時奉祭,王姥山遂稱王母山(見《舒城勝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