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叢賽歌會 - 簡介
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起快春耕,直叫至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
據《望叢賽歌史話》記載,望叢賽歌會的起源跟一次瘟疫有關。當時郫縣一帶瘟疫流行,人們害怕這可怕的病疫會不停地擴散,因此就齊集在望叢祠內,燃香焚蠟,希望古蜀先帝們能夠阻止瘟疫,保護一方百姓平平安安。後來,這場瘟疫果然結束了,人們為了表達對先帝的敬畏和感激,因此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成群結隊來到望叢祠,在祭奠先帝的同時,也以歌舞來表達感恩之情,這或可視為望叢歌會最初的形式。
其實郫縣自古就有民間賽歌的傳統,這無疑為望叢歌會的興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清同治八年《郫縣誌·風俗》所載,每年春天田野插秧的時節,郫縣的鄉村就會響起此起彼伏的賽歌聲。在青青的楊柳和漫山遍野的野花的映襯下,人們會唱一種歌詞或曲牌中含有“石榴花葉”字樣的民歌,一邊在水田中插秧,一邊用歌聲來消除疲乏,預祝豐收,並表達青年男女間的愛慕之情。除了插秧時節吼山歌,郫縣還有跟插秧相關的飲食習俗。每家每戶在插秧之前都準備了好菜好酒,置於勞動現場,在勞動的同時一邊唱歌,一邊飲酒。據記載,飲酒的次數每天多達四五巡,而且食物以肉或豆花為主,頗具農家田園風味。
2.望叢賽歌會 – 現狀
現狀:望叢賽歌會自1983年重新在望叢祠搭台開唱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十個年頭。為了使這一古老的文化品牌,煥發新的生機,當地文化部門採取了“政府搭台,民間唱戲”的方式,以面向社會招標的形式,由社會文化公司承辦,廣泛採納各方的意見,使2013年望叢賽歌會,又重現了昔日望叢祠內萬人參與的盛況。
3.望叢賽歌會 - 發展
望叢賽歌之風隆盛於清代,流響於民國,至抗日戰爭初期而中斷。歇響四十多年後,1983年端午節望叢祠內重搭歌台,全縣150多名歌手再度熱烈競歌於古老的祀祠,是日盛況空前,觀賞者達五萬多人。參賽者有年屆古稀的老山歌手,有初次登台的小姑娘,有獨唱的、對唱的、載歌載舞的……特別是傳統山歌,使後生晚輩大開眼界,大飽耳福。自此以後,望叢賽歌連年不輟,歌會舉辦的時間一般為一至三天,多則十天。
傳統的望叢賽歌會,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從所唱山歌或民歌的曲調看,大多高亢嘹亮,曲調流暢,婉轉抑揚,且喜歡使用襯詞和拖腔。部分民歌的曲調具有湖北、湖南民歌和廣東客家山歌的特點,可見清代初年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對四川的民俗文化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近年來,為了使傳統的望叢賽歌會更具生機與活力,當地文化部門開始從老歌手那裡找素材,並著力培養民眾賽歌能手,使這一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不斷發揚光大。同時,也將賽歌活動與傳統廟會、傳統商貿活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郫縣望叢賽歌會的盛況,還曾經數次出現在中央電視台、《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等,使這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會傳播四方。
望叢賽歌會是漢族地區十分少見的大型賽歌活動。近年來,望叢歌會在保留"賽山歌"這個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逐年充實了一些新的文化藝術內容,賦予了新的時代風采。
4.望叢賽歌會 - 由來
望帝,名杜宇,相傳於春秋時期,帶領蜀族的祖先由山林遷移到平原,建都郫縣,教民務農,首創按農事季節耕種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從遊牧生活向農業生產的過渡。
叢帝,名鱉靈,相傳原為望帝之相,善於治水,據說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堯舜,禪位於他。鱉靈繼位後國號開明,但他像也禹一樣,沒有禪讓,而是傳位於子孫,傳到第九世時,他的後繼者將古蜀國都城從郫遷到了現在的成都。
杜鵑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錦繡一般的天府之國。
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地方,有一個井裡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裡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裡,哪裡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著西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嘆,便忙問為什麼如此惆悵。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
原來,有一大群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現在川西原來一帶的大石,都運到夔峽、巫峽一帶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裡興風作浪,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裡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污穢的海底。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飯不香,心中難受。
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麼龍蛇鬼怪,憑著我們的才智一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開河放水救民。
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順流來到巫山所在,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兇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灩澦堆下的上牢關里。接著,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拚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里。然後,鱉靈著手把巫山一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西陵陝等彎曲峽谷,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七百里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從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百姓過著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後來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叢帝有點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們為此愁起來啦。
訊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常常食不好寢不安,半夜三更還在房裡踱來踱去,想著勸導叢帝的辦法。最後,他還是決定親自走一趟,進宮去勸導叢帝。於是,第二天早晨,他便從西山動身進城去訪叢帝。
這個訊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期望叢帝能悔過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便連成了很長很長的一支隊伍。
這一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心裡起了疑惑,認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帶著老百姓來推翻他的。叢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他靠著城門痛哭了一陣,也只好無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辦法進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只有變成一隻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飛到高樹枝頭,把愛民安天下的道理親自告訴叢帝。於是,他便化為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扑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裡,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裡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
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
5.望叢賽歌會 - 特點
據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郫縣縣令的沈芝《勸農》詩中反映:“賴爾胼胝力,酌爾郫筒釀,樂哉我忘返,農歌遠酬唱”。清同治八年(1869年)《郫縣誌·風俗》中曾記有:"遙聞裊裊纖歌,發於榿灣柳曲間。味其語意,大多設為男女相贈答之詞……清音婉轉,聽者怡神。“據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邑人孫錤所撰《望叢前後志》記載:”五月端午,湘楚吊屈平,岷陽朝杜主,鄉老曰,千秋節也,到今成俗,然其詳不可得而言矣。“作者撰寫時,已年近七旬,他家世代居住在望叢祠附近,竟然不知端午賽歌會始於何時,由此看來,賽田歌的習俗可推至18世紀了。
川西壩子的農民愛唱民歌,自稱為吼山歌,或喊山歌,也有叫為唱農歌或呼田歌。平時在榿彎柳曲,綠野小院對答酬唱。每年五月端午節便由四鄉湧向望叢祠,以賽歌表示對教民稼穡的望帝和治水造福於民的叢帝的懷念。一旦相聚賽歌,歌聲數里可聞。屆時,城內萬人空巷,祠內遊人如潮。久之則約定成俗,成了遠近聞名的望叢賽歌會歌節。
以石榴花葉起興,是望叢民歌的特點。唱腔宛轉悠揚,高亢細長。如:
反映勞動內容:石榴花開葉兒黃,要養魚兒先挖塘;花香引來蜂采蜜,栽起梧桐招鳳。
反映愛情內容:石榴花開葉兒多,割草碰到張二哥;搬個石頭來墊座,情妹陪你唱山歌。
反映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石榴花開葉兒尖,主人還未動火煙;長年餓得大呻喚,丫頭餓得打氽氽。
反映用精神勝利法占主人便宜的:石榴花開葉兒圓,爹媽送我打長年;乾媽給我七吊八,乾妹圓成八吊錢;白天地頭有活做,夜晚乾妹陪我玩。
窮人盼解放的:石榴花開葉兒青,窮人痛苦像海深;朝朝暮暮盼解放,共產黨是大救星。
窮人翻身慶解放的:石榴花開葉兒黃,吼個山歌送太陽;太陽落到西山坡,明日早起又還陽。
6.望叢賽歌會 - 形式
郫縣流行的山歌多屬高腔山歌(因多在薅秧時歌唱,故又叫“薅秧山歌”),其聲高昂響亮,聲聞數里,因此民眾多稱“吼山歌”。在森森古柏下,叢叢翠竹旁,歌手們借賽歌來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心中的情感。男女青年們即興對歌,有時一邊唱,一邊向意中人拋甩李子,以示定情。有時一個年輕嫵媚的當地女青年向男歌手發出了挑戰,於是歌聲在湖面上來迴蕩漾,引起人們一陣又一陣歡聲笑語。山歌的內容,有頌揚二帝德政的,有祝願秋來豐收的,有傾訴男女戀情的,其詞質樸而真情。歌手們往往從紅日初升直唱到暮雲欲合,盡興而歸。清末及民國時期,望叢賽歌會由地方單位籌辦,主持者把扇、草帽、紅喜封等獎品懸掛於歌台,對獲勝者當場獎勵。
7.望叢賽歌會 - 相關詞條
8.望叢賽歌會 – 參考資料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