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服務全球化不是一個新現象。早在19世紀初期,隨著造船、航海、通訊等技術發展,洲際貿易空前活躍,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引導力量和主要載體,但從貿易對象看主要還是初級產品和製造業產品。此後,商品貿易和初級產業、製造業領域的跨國投資,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服務貿易僅占全球出口總額的1/10,服務業跨國投資僅占全球跨國投資總額的1/4。
此後服務全球化快速推進,服務貿易和服務業跨國投資的增長速度快於全球貿易和投資總額的增長。1993年,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了 20.9%,但此後又有所緩慢下降,目前約占18%。2Q06年,世界服務出口總額達2.74萬億美元,進口總額達2.62萬億美元。
適用性
國際分工的一般理論能否有效解釋服務全球化現象?長期以來,新古典貿易理論(主要是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用於解釋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
(一)傳統分工理論適用性辨析
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都認為,不同國家之間商品相對價格不同是發生貿易的基礎,但對相對價格差異的來源解釋不同,前者認為源於技術差異,後者認為源於生產要素比率差異。由於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和分析過於簡單,進一步的深化研究較多圍繞要素稟賦理論展開。總體上看,在分析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時,要素稟賦理論沒有受到嚴重挑戰。
貿易結構可以用雙方各自在資本技術和勞動力方面的相對優勢給予解釋。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能否解釋服務貿易?質疑觀點主要來自兩個角度。一是要素稟賦理論有嚴格的假設條件,包括兩國之間要素不流動、技術水平相同、需求偏好相同、市場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等,這些要求不符合服務貿易的現實狀況。二是服務有許多獨特性質,決定服務貿易的因素必然不同於商品貿易。
針對上述質疑,學者們不斷嘗試修正、完善理論模型:包括放鬆假設條件,論證商品貿易和要素貿易的互補作用或相關性,將分析變數從僅為商品擴展到商品和服務,提出新的要素概念如“缺失要素”(absentfactors)並加入分析框架中,在供給結構之外考慮需求層面特徵等。努力的方向是使理論分析框架更符合現實狀況。
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對問題本質理解深刻,闡述簡明,適應性廣泛,用之分析服務貿易問題沒有實質障礙。雖然其締造者使用“商品”(Goods)一詞來定義交易對象,但這只是對當時國際貿易主要為商品貿易這個現實的反映,並非有意表明此理論僅適用於商品貿易。關鍵一點是,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都會導致貿易雙方的相對價格差異,這個差異促使貿易發生,這是理論的“核”。大量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愈低的國家,服務價格相對於商品價格的低估就愈明顯,即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服務的相對價格差異比商品的相對價格差異更顯著,
因此從相對價格差異這個決定貿易發生的核心因素看,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進行服務貿易的獲利空間更大。在質疑觀點中,要素流動會改變貿易雙方要素稟賦的觀點最有挑戰性。設定要素不流動的前提,是因為要素流動會導致雙方要素稟賦差距消失,理論失去存在條件。但是,要素流動卻是服務貿易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其組成部分。質疑者據此認為這個理論不適用於解釋服務貿易。然而,現實變化是漸進的,雖然服務貿易含有要素流動,但要達到使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要素稟賦差距顯著縮小、要素價格趨同的程度,需要較長時期。如果嚴格要求,商品貿易也不滿足“要素不流動”的假設。近些年國際貿易總額中一個日益增加的部分是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進出口,與此相聯繫的是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兩者密不可分。實際上這個前提只是靜態條件,即使沒有要素直接流動,貿易導致兩國生產要素報酬趨同即要素價格均等化,本來就是要素稟賦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
放鬆要素不流動前提不影響理論的現實適用性。中國的情況很有代表性,過去30年中我國貿易發展和要素流動速度名列全球前茅,但並沒有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要素稟賦特徵,理論依然有效。
各國要素稟賦特徵在服務業中表現的更穩定持久。商品生產中大量存在“要素結構逆轉”現象: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技術進步,許多已開發國家採用勞動節約型技術,不斷減少勞動使用,使得在開發中國家為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在其國內轉為資本、技術密集行業。OECD國家製造業中工資的開支已經占到企業總成本的13%以下,在一些大企業中已經降到7%以下。甚至紡織行業也已經成為資本密集、高度自動化的行業,德國全自動棉紡織廠的用工水平已經降到22人Π萬錠以下,不到開發中國家的十分之一。這些變化使已開發國家在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中重新獲得競爭優勢。同樣現象在服務業中較少發生,因為許多服務過程必須有生產者直接參與,設備替代人工的可能性較小,長期保持勞動密集的特徵。從這個角度看,要素稟賦理論更適合分析全球服務分工問題。
(二)還原為要素集合:尋求統一分析框架
為了使分工理論更具有一般性,本文提出一個觀點:商品和服務都可以還原為一組要素集合,商品和服務貿易都是要素集合的貿易,因此立足要素稟賦差異的分工理論對商品和服務貿易都適用。下面作幾點闡釋和分析。
1、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都是一組要素集合的貿易從生產角度看,生產商品和生產服務都需要組合使用生產要素,各類要素持有者以獲得報酬為目的,分別表現為利潤、租金和工資。至於獲利手段是生產商品還是生產服務無關緊要。從消費角度看,商品和服務都可以還原為一組效用,對消費者來說可以相互替代:消費者通過購買洗衣機、汽車、家庭影院等商品消費行為,與去洗衣店洗衣、搭乘計程車、去影院看電影等服務消費行為,獲得了同等“效用”,即商品和服務對消費者產生的效用等價。從貿易角度看,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往往混在一起,商品貿易中內含研發、設計、金融、管理、信息、分銷等服務內容。特別是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製造和信息服務高度融合,難分主輔,例如已經載入了軟體的計算機出口,統攬設備提供和軟體設計的電信服務出口等,區別不同類型信息產品的屬性是一個難題。因此,將商品和服務貿易都歸為要素集合的貿易,易於解釋和理解貿易現狀。
2、要素集合的概念有著廣泛適用性
當今國際上的許多交易,既非商品貿易又非傳統意義上的服務貿易,而是一組要素或權益的交易,包括企業產權交易、管理權交易、證券交易、探礦權交易、污染排放權交易等,交易的實質是一組要素的使用權和收益權、處置權等。以要素組合作為分析對象,有助於理解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這個日益增大的部分。
3、突出要素流動性差異的重要性
各類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能力有顯著差異。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動性好,普通勞動力流動性較差。要素流動性差異決定著要素流向和要素集成地點:流動性強的要素流向流動性差的要素所在地,集成為生產能力。這是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技術大量向開發中國家轉移、與當地勞動力結合形成生產能力的重要原因。要素流動性差異直接影響著全球產業分工和重組格局,從“要素集合”的角度觀察貿易和資金流向有重要意義。
分析表明,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可以有效解釋服務貿易。雖然服務貿易有許多特點,但其發展仍然遵循理論所揭示的一般規律,邏輯推斷的變化大都出現,服務本身特點的影響也能從理論上給予解釋。如果將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都還原為一組要素集合,能夠進一步簡化理論框架,拓寬適用性,增強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