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漢語詞語]

有無[漢語詞語]
有無[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無,有無有無有無。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有,指具體存在的事物;無,指無形無象的虛無,或者是一種抽象的“有”。有點近似於自然和社會永存的規律。

基本信息

詞義分析

有或無

亦作“ 有亡 ”。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明 何景明 《詠懷》之五:“江湖多風濤,舟檝不可保。”明 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以展錯為酌計,海上諸兵如淮遠之兵,俱可授之立圖大計,其一切舟楫器械有無多寡,敢煩興綜料。” 《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指家計的豐或薄

《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指有餘與不足

《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古代哲學範疇

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銳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哲學解釋

歷史認識

最早提出有與無範疇的是老子,他提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認為無比有更根本。老子的“無”指的是什麼,學術界有不同認識。莊子把“無”解釋為虛無,提出“萬物出於無有”,以無為萬物的本原。魏晉時期有與無的關係問題成為哲學爭論的熱點,出現了王弼的貴無論和裴頠的崇有論 ,以及郭象的獨化論 。王弼提出“以無為本”,主張“崇本息末”;裴?認為“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反對貴無論;郭象的獨化論既反對“無中生有”,又反對有產生有,認為有皆自生。東晉時僧肇提出非有非無說,強調有與無的統一,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宋代以降,張載、王夫之等人從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以氣的聚散、顯隱說明萬物的生滅,反對老莊的"有生於無"之說。

當前認識

意識主體與事物達成的對象關係里的全部表達是為有無。

有無是意識主體與事物對象關係內容的全部概括。有了有無的概念,就把意識的主體與對象的事物聯繫了起來,所有事物與意識之間達成的基本關係是有無的產生。事聯繫了人與物的關係,這個關係包括了人的全部和一切的物,事物表達了人與一切的全部關係,這個全部關係的表達是對象關係的達成,有無概括了一切達成的對象關係。

在對象關係的表達里,意識的主體的意識是達成對象關係的條件,沒有意識的參與,有無就難以發生,關係就難以達成,有了意識的參與而意識的主體沒有主體的本身意識,那么達成的關係是形態的關係而不是有無的關係,意識主體的主體意識是有無關係達成的依附,也就是說有無必須得依附於意識的主體而表達,沒有一個意識主體的表達,有無會無處可去。所以,當意識的主體以無主體的存在而達成意識的對象關係時,對象關係里的一切是有無互化的關係,有無的互化表示了對象關係的結束,意識里的形態就是事物的形態而不是有無的概念。

所有的事物在意識里的呈現,都可以用有無來表示,有無的存在,決定了某一事物的性質關係,達成對象關係的有無,自然地表達了事物的屬性。存在生命而生命無意識,那末有世界而無自然,人的意志不出現於自然,就沒有意志的社會,無社會關係的存在。存在的有多廣,宇宙的就有多廣,不存在的有多廣,宇宙的末知就有多大,無就有多少。有無的範圍就是意識的範圍,意識里的範圍有多廣,有無的範圍就有多廣,是意識決定了有無,而不是有無表達了意識,有無表現在生命的意識里,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有無並不需要用有來證明無的存在,不因相對而存在,有無並不存在只是意識的結果表達。

有無取決於達成對象關係的意識主體的意識行為,當意識主體的意識形態與所要進行有無判斷的事物的形態在意識里進行形態間的對比時,就存在了有無的關係,無論意識的主體表達是概念是有或無,都達成了對象的有無。

變化的事物是事物的存在,存在可以相互證明,有無可以相互轉化,意識的內容,是有無的全部,存在的結束,是差異的結束,有無的結束,是主體意識的結束。人的意識以無我的意識來看世界的全部時,有的可以是無的,無的也可以是有的。

宇宙有存在無有無,世界也沒有有無,有無也不只是人類才有,只要是意識的主體有了主體的意識,都會有有無的產生。

有無的概念只表示了意識里的存在和不存在的全部,所有生命的意識的全部內容都可以用有無的概念來表示,這個生命的意識並不局限於人的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