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

有無相生

源出於《道德經》,道家哲學,事物的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涵義也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係。即事物的有無是在時間流程中相互轉化的。現在存在的具體事物,過去必然曾不存在;現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對其過去曾經存在過而言。“故今有之忽無,非昔無之未有;今無之忽有,非昔有之未無者,異乎時也。”即揭示了時間與物質運動的內在聯繫。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學因素的哲學命題,是研究中國哲學史、天文學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極有價值的著作。

基本信息

詞目

有無相生 有無相生

有無相生

讀音

yǒuwú xiāng shēng

有無相生

有表示多,表示大,無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長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這就是所謂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處】《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 第四十章》)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老子講的道、自然,其實就相當於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蘭教的安拉,造就了萬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區別在於,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樣有人的形體、有靈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樣完全神秘化,而是實實在在的宇宙真理。

老子認為有與無並不矛盾,是如陰陽、靜動一般,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依存轉化。有無同出於道,有與無,兼有宇宙論和本體論的意義。(1)有與無就象東方與與西方那樣相反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2)由有而見無,由無而見有,有無相互對照。(3)任何事物在變化過程中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有與無相繼替代與變動。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無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可以轉化為無,無可以轉化為有。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面之間亦可相互轉化,也就是說,歸根結底,有無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道自身的表現,所謂有與無都只是關於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故事

有一個笑話,講父親要給兒子娶個媳婦。他去找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個老公,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又找到世界銀行總裁,說我推薦一個副總裁給你,是比爾蓋茨的女婿。這樁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這樣做成的。這位父親深通老子哲學,本來不存在的“無”都符合對象的預期,於是就產生了“有”。

商業上,新品類的運作;社會中,人的成長,何嘗不是“無中生有”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