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Yuèhuá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雙鳧鋪鎮月華村
地處丘陵地帶,黃材渠道橫貫全村,山地、平原、盆地、江河相映成趣,氣候怡人,植被豐富。地處橫市、雙鳧鋪、鐵沖、喻家坳之要衝,蘊涵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距寧鄉縣僅35公里,距桃江縣城40公里。
主要種植品種是水稻和菸葉,主要養殖品種是生豬。其中菸葉主供長沙捲菸廠,生產白沙系列香菸。該村的水果為是一大特色,各種桃、李、桔子、梨產量較大,葡萄、板栗、石榴、枇杷也有種植。同時各類經濟林木香樟、紅桎木、羅漢松、桂花樹、紅豆杉在該地區有廣泛的種植。
本村傳統手工業發達,尤以煙花鞭炮為本地特產,有近百年之歷史,產銷省內外各地。在數十家鞭炮廠中,長沙博鑫出口煙花有限公司獨占鰲頭。總經理王培輝,縣政協委員。2007年4月成立的長沙博鑫出口煙花有限公司是長沙市市政府重點督辦項目,煙花鞭炮行業示範企業.總計投資1800多萬,占地700多畝,現有高級工藝美術師1名,助理工藝美術師和技術員多名,職工300多名,可年生產煙花3000多萬.具有禮花彈類 、噴花類、 小禮花類、 組合煙花類的生產資格.是長沙地區2007年新建煙花企業中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完善的綜合性大廠. 目前主要生產禮花彈類、 組合煙花類 、吐珠類、 噴花類 、線香類等產品,主銷湖北 河北 江蘇 山東 福建 東三省等地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湖南省寧鄉縣雙鳧鋪鎮鞭炮廠專業生產大地紅,挑底紅炮,現有員工400多人,產品銷往全國十餘個省份,日產量可達1000萬(炮筒數量,相當於一個四軸車)."雙鳧"牌鞭炮多次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文英造紙廠原為1983年成立的月明造紙廠,有26年的紙品生產經驗和歷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廠長:周亦文。緊靠紙廠的是碳化鎢加工廠房,該公司始建於2006年,講質量,講信譽,以對客戶高度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市場的認可。短短的幾年時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擁有了碳化爐、中頻爐、高溫熔煉爐、還原爐等主流生產設備。具備良好的生產能力,健全的行銷網路。該公司成立以來始終以“人”為本,一直致力於自主型人材的培養,擁有自己的技術骨幹、行銷隊伍。同時,與各硬質合金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繫,與原料供應商關係和諧,與大小客戶關係融洽。這一切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公司總經理周亦文是月華村本地村民,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憑著他的務實、嚴謹、進取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一個全面型管理者、經營者,成為雙鳧鋪地區的後起之秀。
寧鄉縣天安駕校是一所面向農村、服務農業、方便農民學車的二級普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也是寧鄉唯一的一所農村駕校。現有培訓場地32畝,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訓新型人才的職業學校,本校自2007年12月11號經省、市、縣行業主管部門聯合驗收合格後招生,於2008年3月17日由交警總隊正式頒發準予考試通知書。該駕校自開業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學員負責的方針,堅持文明教學、熱情服務的辦學宗旨,虛心向其它兄弟駕校學習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學校的行為規範,贏得了社會和學員的好評。天安駕校的建立,填補了寧鄉人民學習駕駛操作技能必須進縣城的空白,為廣大農村學員學開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為學員節約交通、生活、誤工、住宿等費用約人平400元,創造了一筆可觀的社會效益。駕校校長張新林。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3畝(其中:田726畝,地287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91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畝,其中養殖面積4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560畝,其他面積143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有2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79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4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66%)。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3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6戶;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160戶。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1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22.5%;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39頭,肉牛105頭,肉羊217頭);漁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652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人(占勞動力的15.9%),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植業、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79戶,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農業人口1012人,勞動力70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9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6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94人,距離共和鎮中學6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人,其中小學生87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3萬元,有固定資產2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當地的村民喜愛民間傳統藝術---手工刺繡、彈弦子、跳左腳舞歌舞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