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月夜渡湘江
今夜我渡過了這琥珀色的湘江,
遠望去是一片蒼茫,
在霧影里飄動著往來的小舟,
在空氣中浮蕩著朦朧的月光。
月光照耀在水面上,
月光也照耀遠近的田野和山崗;
它照耀著無數的農村和都市,
它也照耀著遼遠的我的故鄉。
在故鄉是血和肉的搏鬥呀,
多少地方都變成了修羅場,
正如同這湘江岸上的古舊的城池,
變成了血肉交織的瓦礫場一樣。
在瓦礫中江水流轉著,
好像是一滴血一滴淚在動盪,
祖國的過去和未來,
也一滴血一滴淚流動在我的心上。
在我的心裡是充滿著各種的回憶呀,
如同古老的傳說充滿著這古老的湘江。
湘江的水今天是陰鬱而美麗的,
月色朦朧中使我感到無限的興奮和惆悵。
隨著江水我的心賓士著,
我看見無數的苦難的田野和村莊,
從長白山一直到大庾嶺上,
我好像聽見血腥的風在飄揚。
隨著江水我的心在馳想著,
這湘江上曾經作過多少次革命戰場!
可是這個負載著民族光榮和恥辱的土地呀!
今日在苦難中又發出新時代的火光。
民族革命戰爭的火焰燃燒著,
從鴨綠江一直到瀾滄江上;
從帕米爾高原到東海濱,
多少人為祖國的自由解放在武裝
湘江,在他古老的姿態中,
也給我們呈露出他的英勇的形象,
今天他是憂鬱而美麗的,
月色朦朧中,他好像是松花江一樣。
如同在松花江上一樣,
我看見多少的火把在高張。
在廢墟中是蘊藏著多少復仇的種子,
湘江今天在他的戰鬥中生長!
今天我渡過了這琥珀色的湘江,
湘江原野上是一片蒼茫,
(多少苦難的回憶在我的心上縈迴著,)
我戰慄地憧憬著他的未來的榮光。
一九四O年十一月十四日,夜,坪石
鑑賞
詩人1939年於雲南澄江任中山大學教授。夏秋之間隨學校遷往廣東,年底隻身渡湘江,到坪石。這首《月夜渡湘江》,就寫在這個時候。
和詩人其他一些寫抗戰的詩作相比,這首《月夜渡湘江》不同之處,首先是詩人那種對美的景色的敏銳捕捉與對現實和歷史的廣闊聯想。
詩人心中涌動著的民族抗戰的憤火,和湘江的美麗夜色構成了強烈的對照。他凝視這美麗的湘江月色:琥珀色的江水在流淌,遠處是一片蒼茫的夜色,霧影中飄動著點點漁舟,空氣中浮動著朦朧月光。這是多么寧靜安詳的湘江月色圖景啊。美的月光照著周圍的一切,給大地披上了朦朧的輕紗。月光引起了他遼遠的遐想。故鄉的苦難與搏鬥的情景呈現在自己的眼前。那遠景和近景的“血肉交織的瓦礫場”,如同古羅馬馬的滿是血肉與廢墟的搏鬥場一樣。
湘江,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寫過悲壯的一頁。詩人的想像向廁歷史的縱深突進。瓦礫中江水的流轉,如一滴血一滴淚在水波中起伏動盪。祖國的過去和未來,也如這一滴血一滴淚流動在自己的心上。他為今天的苦難而憤怒,也為歷史的創痛而思索,更為現實中民族的覺醒而興奮。他熱情地讚頌著:“這個負載著民族光榮和恥辱的土地呀!今日在苦難中又發出新時代的火光。”這是比湘江夜色的美更為壯美的歷史篇章,也是詩人寫這首詩的核心主題。下面的一些詩行的歌唱,都是對這一主題的展示。詩人從歷史和現實的沉思中展示了一個民族不可征服的真理:“在廢墟中是蘊藏著多少復仇的種子。”因此,詩人堅信,苦難的回憶能夠縈繞心頭,也將必定能夠成為過去。琥珀色的湘江的憂鬱和美麗已經使詩人產生了偉大的期待:“我戰慄地憧憬著他的未來的榮光。”
《月夜渡湘江》,是在現實生活與詩人內心統一的層面上,力求達到音樂美與繪畫美統一的一首抒情詩。讀這首詩,讓人感到朗朗上口,可吟可誦,具有一種江水奔流一般的音樂美。同時,那琥珀色的江水,那蒼茫的長空,那霧影里飄動的小舟,那月光下的田野與山岡,都市與村莊,以及那月光中夜渡沉思的詩人,構成了一幅十分美的山水畫。憂鬱而美麗的湘江因為詩人的渲染顯得嫵媚動人,也引人浮想聯翩。畫的特點給這首很現實的詩篇鑄成了引人深思意蘊甚重的意境。詩人的情緒、思想,由於這意境的創造而具有更耐尋思和嚼味的品格。
作者簡介
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範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譯著有《幻滅》、《青銅騎士》、《絕對之探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