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聖宮碑

會聖宮碑,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寺溝村的鳳凰山上,它號稱“中州第一巨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掃陵墓,先要在此緬懷先祖功德。

簡介

如今,“七帝八陵”就在我們洛陽東的鞏義市境內。鞏義古稱鞏縣,現鞏義雖已經歸屬鄭州,但鞏義曾在歷史上與洛陽不離不棄幾千年,史上曾有“東都鎖鑰”之說。趙匡胤將帝陵定在鞏義,就是因為當時的鞏縣是洛陽的東大門,東可望汴梁帝都,西可守洛陽故鄉,是安息的一塊寶地。

歷史

如今,知道宋陵在鞏義者不在少數,可知道偃師還有個祭奠宋陵的會聖宮的人就已顯得寥寥。

自宋太祖安陵鞏縣後,至宋仁宗之時,又先後有二位國君安息於此。北宋天聖八年,也就是公元1030年,宋仁宗為了解祭奠的奔波之苦,在鳳凰山上修建了會聖宮,作為祭奠宋代三位已故國君的行宮。當時,會聖宮的修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土木之工極天下之巧,建築之華盡人間之極,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會聖宮碑,高大精美、美輪美奐。

錦唐繡宋,今人說起來,這兩個朝代總會讓人聯想起它的經濟繁華與華彩文章。可是,在北宋時期,由於國家採取抑武揚文的國策,對於國家來說,雖然解除了內憂,但對外方面卻造成了"經濟巨人、軍事侏儒"的尷尬局面。就這樣,外族入侵成了家常便飯,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五日,金軍再次牧馬中原,到洛陽後,搶掠後焚燒了會聖宮。

現今

今天,站在這會聖宮遺址之上,會聖宮闕早已消散風塵中,只剩下這通巨碑,還在苦守著大宋的尊嚴。

巨碑巍峨,立於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於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巨碑高約9.2米,寬2.22米,厚0.72米,在已發現的中原古碑中至今無出其右者,被譽為中原第一碑。碑身高4.9米,寬2.19米,厚0.55米,兩側浮雕舞龍四條,龍尾盤向頂端,龍首伸向四角,正面偏下有圭形題額,陰刻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十二個大字,正面碑文36行、行84字。該碑不僅巨大,更讓人感到幸運的是今天該碑仍較為完好。

會聖宮碑為楷書刻就,筆法渾實,由翰林學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治御書院祗侯李孝章書並篆額。

碑文詳述了建築會聖宮的由來和經過,描繪了會聖宮的地理位置、建築的宏偉壯觀和“奉安聖容”禮儀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謁”的盛況。其主旨乃在頌揚宋初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聖德、教化、政績。會聖宮碑高大雄偉,雕刻精美,文字端莊工整,有歐虞之風。

現在,我們走近它,仍可發現殘留有些許殘留的金粉。巨碑不僅造型俊美,而且其雕刻精巧,碑文周邊有纏枝牡丹文,造型流暢寫意,碑身兩側有雲鶴文,飄逸秀美,碑額更是雕刻上乘,碑額之上還有佛像一個,碑額兩邊又有負屭(龍生九子之一,喜文,狀如龍)六條,栩栩如生,盡顯北宋皇家之風範。

走近贔屓(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狀如龜),上面的雲文清晰可辨,因為無人看管、無屋可避,現在贔屓成了孩子們上上下下的玩耍所在。仔細觀看碑身,發現碑身已經出現如脈絡的裂縫,讓人嘆息。

傳說

圍繞這座巨碑,當地百姓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當時,為了儘快把巨碑樹立起來,朝廷下了期限給永安縣令。由於碑額巨大,第一個縣令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將巨碑的碑額放置到碑身之上,後來就被殺了。第二個縣令在苦思冥想後也無奈,也被殺了。第三個縣令一上任就心急如焚,他想來想去,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後來,這個縣令忽聽人說有一白頭翁博古通今,便急不可待地前去向老翁求教。老翁見到縣令後,就對他說,我黃土都埋到脖子了,那有什麼辦法。縣令聽到這些,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高高興興地走了。第二天,他便叫人用土在碑身邊堆一個斜坡,然後在碑額下放上滾木,就這樣,他順利地將碑額放置了上去。

據當地一老漢講,偃師有個叫孔令軒的老人,一直多年為會聖宮碑保護而奔走。早在1985年時,孔令軒就曾在《洛陽日報》刊發文章求救,可惜的是,時至今日,23年過去了,巨碑依然如此,沒人管理。老漢說,現在和以前比起來,情況更加危急,讓人更加擔心。“這通碑是咱河南最大的老碑,立在這裡已一千多年了,實在不易,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來保護,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毀了呀。”,說到這裡,老人不無哽咽。

在巨碑的南方,有一個當地百姓為紀念會聖宮而設立的玉帝閣。據看護人說,玉帝閣是明末清初建的,清康熙年間又曾重修。修建玉帝閣時,由於石料缺乏,用的多是會聖宮的殘磚。今天,玉帝閣看上去質樸無二,雖說沒了皇家的氣派,但仔細觀看,卻又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清靈。它有十幾米高,八米長寬,上下分兩層。沿著木質台階,我上到二樓,入眼便看到一些描繪道家的一些人物壁畫,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沿著搖搖欲墜的木頭台階下來,仰望之,玉帝閣四周已經是裂縫多處,讓人覺得似乎馬上就要傾覆,讓人擔心。

風雨一千多年的洗刷,讓這座何其大氣的會聖宮今已斷然全失,為其守護的會聖碑也是裂痕中生,就連這個百姓自建的玉帝閣也在幾近欲墜。

想到這裡,一種難掩的悲憫,向我襲來。

走到廟門前,忽然看到一些人的名字,字型粗野,上書為"重修玉帝閣,捐資者王某十元、張某五元、李某三元",等等,在這被遺忘的角落裡,看到這些發自鄉親們的不懈努力,我的眼角頓然有點濕潤,不為別的,為這樸實的鄉親,為這廝守的巨碑,也為這失魂落魄的會聖宮……

歸途中,我心存戚戚,心傷之時,我忍不住再次回眸。

仰望下,巨碑已不再僅是一個巨碑,我看到的是一個驚嘆號,風雨中,它佇立千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