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白馬寺

會理白馬寺

白馬寺公園白馬寺公園在原白馬廟的遺址上重建。白馬雇始建丁明初,所奉祀的“神靈”為雲南大理“白馬將軍”和南昭十二代土妃”了孫娘娘”,故名。

歷史

該廟建丁東郊煙囪山正面兩條山脊的漫坡台地上,四周山環水繞,風少而多涼,過去曾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形、別致的建築和幽美的環境而小有名氣,1930年代起就被闢為“郊外公園”。那時在此地設宴請客更是官紳們的風雅韻事。1935年5月,中國第一一農紅軍長征途經會理時,毛澤東和三軍團曾駐白馬廟近10夭,給古廟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1966一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讓自馬廟慘遭厄運:廟宇被拆光,林木被破壞,幾乎片瓦無存。

會理白馬寺 會理白馬寺

文化

改革開放以後,縣政府作出了改“廟”為寺、興建佛教朝或地、重建白馬寺的舉措,並經省州管理部門批准實施,受到了全縣各界人士的擁護和支持。捐資籌款,開山鑿石,遷墳建碑,基建綠化等,歷經10餘年努力,白馬寺公園的各項設施已日臻完備。

進人白馬寺公園,大道右側的低洼處,原有·天然小池,池水清冽.終年不涸,傳說這裡是東山石龍的尾端,其源頭處現已建成密封式抽水房,另在高處新建總蓄水量為230立方米的水池5口,保障了全寺川水。抽水房的下方還建有“放生池”,既可蓄存部分多餘的山泉水,又給善男信女們帶來方便。石梯大道分三台,共99級,由寺腳直通寺頂,其建築總長達495米。大道兩旁分布著護坡大保坎,建築土石3萬立方米。1995年種下的萬株銀樺、香樟、翠柏和花草等,如今·寺花木滿山翠,總綠化面積達600多平方米。大道盡處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白馬寺二大主體工程,多了了綠色、基建、文化夕中的主體基建下程,且兼具文化內涵。大殿淨高14.95米,建築面積426平方米。殿前“白馬寺”三個大字系全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書就。大殿前方的平台地段,梯道自然劃出左右兩處繞佛台。右側台中的大石龜上立有由原縣政協副上席肖志鵬所撰寫的《重建自馬寺碑記》。配殿觀音閣位於大殿左上側,有房15間,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此外尚有茗軒、露大茶園、琴樓等建築設施。沿茗軒左側小路下行不遠,便是碑林。碑林內倚山沿道排列著98座書法碑刻,薈萃了會理書法界主要人士的作品,也有少數當代名人書法的摹品。重建後的白馬寺公園集宗教、園林、文化於一休,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更成為眾多善男信女們朝山拜佛的理想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