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愚蠢的一代

最愚蠢的一代

《最愚蠢的一代》是天津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譯圖書,作者是馬克·鮑爾萊因。

基本信息

單向街001——最愚蠢的一代?

基本信息

作者: 許知遠
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
類別: 文學
上書時間: 2009-09-03
出版時間: 2009-08-00
印刷時間:2009-08-00
開本:大32開
頁數:229頁
裝訂:平裝
ISBN:9787807294832
字數:120千字
版次:1版1印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單向街》雜誌書是一份連續出版物,兩月一期,以非虛構類的報導、評論,攝影作品為主。將全世界最好的作品引入中國,鼓勵一種清醒、獨特、富有活力的聲音,將更多年輕人重新吸引到書籍、藝術與思想的情緒中去。 《單向街》的特性,在於它思維的更年輕化與更敏銳的時代感。內容與時代貼得更近,中國正是一個各種社會實驗的萬花筒。在設計上他更與國際潮流接軌,在寫作上它則試圖樹立非虛構類寫作的標準。它還建立起一支以調查性記者、年輕學者、攝影師、藝術家為主的作者隊伍。 《單向街》雜誌書試圖提供眾多名家和實力作家最負責任的時代記錄。 《單向街》雜誌書試圖發掘和培育中國最好的非虛構寫作文本和寫作者。 《單向街》雜誌書試圖讓中國青年一代的公共知識分子發出自己的聲音,期望這些聲音是清醒而令人尊敬,發人深省的。 《單向街》由許知遠主編,聯合文治圖書(wenzhibooks)共同出版。 《單向街001》為該系列雜誌書的首期。

作者簡介

【梁文道】1970年生於香港。1988年開始撰寫藝評、文化及時事評論,並曾參與各種類型的文化及社會活動。現職鳳凰衛視評論員,並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報》等中國內地、香港及馬來西亞十餘份報刊雜誌專欄作家。 【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現為《生活》雜誌聯席出版人,《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出版有《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折年代》、《新聞業的懷鄉病》、《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紀事》、《醒來》等。 【Nicholas T.Carr】IT專家。新著有《巨大的轉變》(The Big Switch),預言“雲計算”是企業計算領域不可避免的未來。 【Lebert Skidelsky】1934年出生在中國哈爾濱一個俄籍猶太富商家庭,他的《凱恩斯傳》使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 【謝丁】曾為《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現為《生活》雜誌資深記者。 【覃里雯】曾任《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現任搜狐新聞頻道總監。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出版《冷酷的新聞紙》。 【李海鵬】《南方周末》高級記者。2003年起,他與同事一道在調查性報導的採訪、寫作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嘗試。現為《GQ》雜誌中文版編輯。 【陳芳明】台灣高雄人。美國台灣文學研究會創辦人之一、美國《台灣文化》總編輯,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學術研究《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等。最新計畫是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黃永玉】 1924年出生於湖南鳳凰的沱江鎮。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出版有《永玉六記》、《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比我老的老頭》等。 【張釗維】 台灣台南市的泉州移民第七代。身兼評論作家與紀錄片工作者二職,現擔任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致力於推動華人紀錄片的創作與交流。著有《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穿梭米蘭昆》,探討台灣以及中國的通俗音樂與社會文化現象。譯作《龐克的哲學》。 【李孟夏】曾服務於現代傳播集團,任北京地區編輯總監,《周末畫報》城市版總監,《新視線》雜誌品牌推廣總監。 【戴錦華】1959年生於北京,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教授。從事電影史論、女性文學及大眾文化領域的研究。著有《浮出歷史地表――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合著)、《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拼圖遊戲》(隨筆集)、《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等。 【郭玉潔】北京大學畢業,曾任《財經》雜誌記者,現為《生活》雜誌編輯部主任。 【李來強】22歲,吉林動畫學院攝影專業在讀大學生。

目錄

[話題] 嗨!Julia Google把我們變蠢? 每一代人都差不多——與飛豬的對話 有夢想,但夢想什麼? [訪談] 先知的另一副面孔——許倬雲訪談 [紀錄] 出走 大腦里的戰爭 富豪徵婚記 一堂法學課 [藝術] 藝術是一種真誠的欺騙——王浪訪談 [隨筆] 埋伏有血液里 錢是怎么回事 一個錄音帶時代的告白 我信佛,連卡佛的佛! 龐家那棵大樹 [沙龍] 蒙面騎士馬科斯 媒體評論《單向街》這本雜誌書,能聚合很多人的思考和對現實的關注,也能引發我們對自己以及這個時代的再度思考和重新認識。網際網路和物化,摧毀我們這代人的大腦了嗎?或許,摧毀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精神層面的大量垃圾。 ——《新京報》 雜誌書新秀首發,《單向街》人氣最高! 雜誌書群落里出現了一個新面孔——單向街書店推出了雜誌書《單向街》。首發當日,活動現場人滿為患,一張張年輕的臉龐證明了這家書店的人氣。《單向街》為雙月刊,以非虛構類的報導、評論、攝影作品為主,它力圖呈現一種清醒、獨特、富有活力的聲音。在第一期中,收錄了梁文道、張大春、許倬雲、戴錦華、黃永玉、李海鵬、李孟夏等人的文章或對話記錄。閱讀這些文字,會讓人對所處的這個社會環境有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經典文摘

這本書雜誌《單向街》,拖了又拖,在我們即將淡忘時,卻出版了。
我們希望他是書店精神的拓展——獨立、單純有趣味,不知能否做到。
不過,隨著年齡日增,我發現原來堅持才是世界上最困難和NB的事。畢業將近10年,我和不同的同事們做過那么多夭折的項目,常常因為我的韌性的不足。太輕易的熱愛與放棄,是一個人脆弱和淺薄的流露。倘若書店和這本雙月雜誌,能堅持50年,該是個多么讓人驕傲的事。它經歷過希望、幻滅、困境和復生,卻仍保持了最初的憧憬和熱忱。
我們說不上這個雜誌形態到底是什麼,像是Granta、今天或是Commentary,或許都不是。最終,我們希望能夠尋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聲音——它安靜、從容、富有內在激情的描述我們這個迅速變化的社會,用多樣性、懷疑精神,去取代單一的思維和情感。下面是第一期的介紹語,是在春天的病中所寫,有個聳人聽聞的題目。我們相信,第二期會更好。
最愚蠢的一代?
躺在草坪上,在詩歌、吉他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和坐在電腦螢幕前、兜里揣著iPOD的一代人會有區別嗎?
在一個節奏緩慢、信息匱乏的年代成長的青年人,和在一個瞬息萬變、世界每個角落都向眼前湧來的青年,會有不同的思維與情感方式嗎? 
十多年來,我們聽到了太多關於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讚歌,太多對在網路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的溢美之詞。政治領袖與商業巨頭們都認定自己有必要去取悅Google和Facebook充滿孩子氣的創始人,而奮力讓自己融入新時代的中年人,則本能地相信年輕一代掌握著更多的資訊,有著更開闊的世界觀,更強大的反應能力,更獨立的個性。 
只有到了近代,“青年”才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一種想當然的變革力量。在傳統社會裡,一代代人的經驗都差不多,那是個向後看的歲月,是一個“黃金時代永遠已經過去”的歲月。但當近代世界興起後,不斷湧現出新的技術、新制度,戲劇性的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使每一代人生活的環境和上一代大不相通。而進步的觀念也深入人心——未來總比現在更美好。 
於是,在整個二十世紀,兩重強烈的感受一直並存。一種是對青年與未來的盲目崇拜,另一種則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古老衝動。它們相互混合,此消彼長。 
像是對於過去十多年的情緒的反動,現在人們開始談論網際網路的黑暗面了,既然這項技術被視作新一代人的塑造力量。
“最愚蠢的一代”,馬克·鮑爾萊恩的新書的題目聳人聽聞。它的副標題同樣引人爭議,“數字時代如何使美國青年變得愚蠢並威脅我們的未來,或不要相信任何三十歲以下的人”。 
在這位英文教授看來,資訊時代的種種美好許諾不僅沒實現,在網路上成長起的、被各種電子產品包圍的一代人,不僅沒有更聰明、更開放、更有見識,反而是無知、偏狹、盲目的自我中心。他們有高度的競爭感,卻沒有真正的創造力,更願意在既有的框架內、按照社會規範實現自我。 
你可以說馬克·鮑爾萊恩的誇大其詞,不錯,每一代成年人,不都有衝動去貶低下一代嗎?但是,這種誇大其詞卻有助於矯正我們日趨嚴重的技術迷戀症。對於商業世界來說,網際網路的確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工作。昔日,洛克菲勒費盡心機,建立起一個全國市場,而現在,Google誕生之日,就擁有了一個全球性市場。也正因此原因,這些年輕人可以幾年內,積累起前人一生才能積累起的財富。 
但是,在文化領域,這種進化論卻無論如何也難以成立。網際網路能處理大量信息,這適用於那些淺顯的、可複製的、群體性的文化產品,所以娛樂業在此刻攻城掠寨。但對於那些講究獨特的、曖昧的、深思的、充滿想像力的文化產品,這撲面而來的信息,經常意味著對思想與想像空間的窒息,它不僅沒有打開、釋放我們,反而麻木我們的感受,消解我們寶貴的專注能力。 
倘若我們不對此保持警惕,人類很可能掉入一個技術壟斷的年代,在這個歷史的新篇章里,效率、利益、經濟進步是社會運轉的核心。在很多方面,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時代的來臨。而在這個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必然被這些特性深深的作用。 
中國的環境與美國不同。由於中國社會曾深陷於政治權力與社會習俗的束縛,技術曾經被想當然的拯救力量。但是,希望很快幻滅。過多的信息並沒使這些青年人更有判斷力,他們經常是新的盲從者;豐富的全球文化並沒隨著寬頻而來,反而是一種封閉的自戀意識的興起……
探討網際網路對青年心理的影響,是《單向街》第一期的主題。我們邀請了從美國著名作家到中國年輕一代,來談論他們對技術、對青春、青年文化的看法,文章的跨度如此之大,是我們想為讀者提供儘量多的視角。我們希望你看到這種價值觀的變遷。三十年前,當年輕人要表現自己的個性時,經常選擇文學、藝術作為突破口,而現在則是商業。 
我懷疑,我們的編輯們,刻意強調了網際網路文化的陰暗面,因為我們都是谷登堡的孩子,我們鍾情的是在昏黃的光線下,獨自閱讀的靜謐、句子與句子的邏輯感、字裡行間的意外。而對著電腦螢幕、不斷被MSN對話框中斷、從一個文本接到另一個文本的方式,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們有點抱歉,使用了這樣一個聳人聽聞的名字。但我們也希望這個標題,能激起你的頭腦中的不安和躁動。 
這本雙月出版的雜誌書,將刊登評論、遊記、報導、訪談、攝影作品。它聽起來像是一個雜亂的組合,但此刻的中國不正是種種雜亂事件和價值觀的衝突和實驗嗎? 
當然,我們的態度也是堅定和一貫的,那就是用智力性、探索的姿態去理解中國社會。今天的中國人正生活在一種強烈的反智主義情緒中,這種流行情緒帶著“理性”、“實用”的面紗,習慣性的嘲笑一切更為單純、理想主義的情感。它試圖將人擠壓成一種既平面又被動的生物,他們對過去與未來興味索然、只生活在現在,他們也對個人信仰與創造力缺乏信心,相信除去加入了眾人的大合唱外,別無選擇。 
而在方式上,我們強調的是非虛構類寫作——如何把現實題材描繪得小說一樣娓娓動聽。此刻的中國,不正是一個巨大的戲劇舞台嗎?真實的生活比種種虛構都更精彩,但是將現實移植到紙面,卻需要某種堅信的努力和特別的技巧。 
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態度和探索方式。希望我們和你,和我們的國家,一起成長,並興趣盎然地探索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內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