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學習

替代性學習(vicarious learning),亦稱“觀察學習”,是班杜拉提出的重要理論,是指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概念

替代性學習(viearious Iearning)亦稱“觀察學習”,是班杜拉提出的重要理論,是指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觀察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班杜拉看來,由於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複雜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在觀察學習中,學習者不必直接做出反應,也無需親身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並觀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強化便可完成學習。個體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得到某種認知表象,並以之指導自己以後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他減少了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很明顯,觀察學習與斯金納的強化學習和桑代克的試誤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特點

1、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班圖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示範行為,在自己尚未表現行為時就已經學到了如何去做,這樣就可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他指出如果只能通過嘗試錯誤的方式去學習,個體的生命都會有危險,例如學習游泳,學習駕駛汽車等。

2、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因為觀察者僅僅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學習到複雜的行為過程,因此,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班圖拉認為強化在觀察學習中並非關鍵因素,沒有強化,觀察學習照樣可以發生。

3、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就能學到複雜的反應,這種學習無疑具有認知性。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基本上是認知過程。觀察者需要利用內部的行為表象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學習活動必然包含內部的認知過程。

4、觀察學習不等同於模仿。模仿僅指學習者對他人行為的簡單複製,而觀察學習指的是從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中獲得信息,觀察學習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類型

1、直接的觀察學習也稱行為的觀察學習。指的是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觀察學習屬於這種類型。

2、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後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

3、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於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範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創造性表現在觀察者通過觀察,受他人行為的啟發,把自己原有的行為成分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反應方式。

心理過程

班杜拉對觀察學習心理過程的研究明顯地受到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對觀察學習進行了分析,認為觀察學習有四個相關聯的子過程組成,每個子過程又包括了一些影響它們的變數。

1、注意過程:對榜樣的知覺

注意過程決定了學習者在大量的示範事件面前觀察什麼、知覺什麼、選取什麼。它調節著觀察者對示範活動的探索和知覺。用班圖拉的話說:“注意過程決定著在大量的示範影響中選擇什麼作為觀察的對象,並決定著從正在進行的示範事件中抽取哪些信息,因此,選擇性注意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

班杜拉認為示範活動的顯著性和複雜性影響著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為模式較之失敗的行為模式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較高的能力和較大權力的榜樣易為觀察者所注意;觀察者的知識經驗、認知能力、已經形成的知覺定勢和期待等使得他選擇一些示範信息而放棄另外一些示範信息;人際關係的結構特徵是制約注意過程的重要因素。

2、保持過程:示範信息的儲存

保持過程使示範者把示範經驗轉換成表象或言語符號保持在記憶中,形成示範活動的內部形象,這些記憶代碼在日後便能指導操作。這些以符號形式保持在記憶系統中的示範信息,當示範活動不再存在時,就給觀察者提供指導,通過符號的中介,瞬間的示範經驗進入長時記憶中。高度發展的符號化能力,使人們可由觀察學會大量的行為。另外,演習也能成為一種重要的記憶支柱,經由觀察而習得的示範行為只有經過認知上的演習或實際上的行為操作後,才能保持長久記憶。有些通過觀察而習得的行為,由於社會禁令或者時間等限制,不能用外現的手段輕易地形成,觀察者就把這種行為看在眼裡、記到心中,這種心理演習在示範行為的獲得和保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動作復現過程:記憶向行為的轉變

這一過程是把以符號形式編碼的示範信息轉化成適當行為的過程。這是一種由內到外、由概念到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內部形象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新的反應模式。班圖拉認為觀察者為了重現示範動作和產生最佳的行為模式,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僅僅通過觀察,機能是不可能完善的。觀察者只有不斷地進行悉心的練習,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行為操作狀態與示範行為加以對照,經過自我矯正和調整,才能形成熟練的運動機能,做出與示範行為同樣正確的反應來。

在班杜拉看來,中樞的表征物能給反應的重現提供內部模型,同時也為反應的糾正提供了標準。他之所以把動作復現看作是概念—匹配過程就在於輸入的感覺反饋信息要與存在於中樞的概念模型相比較,並以這種比較為基礎糾正匹配行為,使概念與活動逐漸相對應。

4、動機過程:從觀察到行為

這一過程決定了哪一種經由觀察而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經過上面三個子過程後,示範行為基本上為觀察者所習得,但觀察者可以在自己的行動中表現出來,也可以不表現出來,所以示範行為的習得與示範行為的操作是有距離的。班圖拉認為當獲得的行為沒有實用價值或要冒遭受懲罰的危險時,學習與操作之間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現了積極的誘因時,處於壓制狀態下的觀察學習才快速地轉化為行動。也就是說,操作是在足夠的動機和激勵作用下才出現的。動機過程包括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1)外部強化

外部強化是指人們傾向於展現按照榜樣行為去行動會導致有價值的結果,而不會導致無獎勵或懲罰的後果的這一行為。

(2)替代性強化

觀察到榜樣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直接體驗到的後果,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的,即學習者的行為表現是受替代強化影響的。

(3)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是指是指人們能夠自發地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並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節。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評價反應,也會調節他們將表現出哪些可觀察到的習得行為。他們傾向於作出自我滿意的行為,拒絕那些個人厭惡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