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畫” (2008年終期評估為優秀),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資助,2007年獲“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8年作為學術帶頭人獲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到現在還在擔任國際環境科學主流刊物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副主編、 Chemosphere編委,水資源領域主流刊物 Journal of Hydrology 副主編,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編委,環境毒理學與化學學會(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亞太地區分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與化學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
在國際SCI雜誌上發表論文近70篇(以第一兼通訊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40餘篇),其中在國際環境科學界權威雜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ES&T)上發表論文23篇(第一兼通訊作者或通訊作者為14篇) 。
科研簡介
多年來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近海海洋環境中的分布、遷移、再循環和擴散規律及其在水生物中的富集與毒理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提出了深海沉積顆粒再懸浮和海流漂移作為沉積污染物再循環和擴散的機理,確認了沉積物成為二次污染源的可能性。
相關成果曾被國際環境科學界權威刊物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專題介紹( ES&T 1999, 33, 60A)。
2006.1-2012.12以來針對珠江三角洲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開展區域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重點探討:
(1)流域尺度下有機污染物在各環境介質間的過程機制與通量;
(2)持久性鹵代化合物在食物鏈的遷移富集活性及其相關的生態和人體潛在健康風險;
(3)新型被動採樣技術的研發並用於水環境質量和生物可利用性的評價。其中對典型食用魚類持久性鹵帶化合物濃度分布及人體暴露水平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關注, ES&T在發表相關成果的同時進行了專題介紹( ES&T 2007, 41, 1803-1804)。
在國際SCI雜誌上發表論文90多篇(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60餘篇),其中在 ES&T上發表論文28篇(第一/通訊作者為19篇),併入選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ISI)基本科學指數(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環境和生態高引用率科學家目錄。
承擔課題
1.2004-2007,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畫”,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2.2006.1-2009.12,"環境地球化學與生物地球化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3.2006.1-2009.12,"持久性鹵代烴的區域環境效應及生物鏈遷移的微觀調控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4.2006.1-2008.12,“理論環境化學”,國家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執行中(國內合作者);
5.2007.1-2010.12,“廣東省典型海水養殖區毒害物質的來源及遷移轉化規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6.2007.1-2009.12,“SPME技術作為仿生探針用於原位評估沉積物中疏水性有機物生物可給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7.2007.1-2009.12,“綜合治理珠江流域典型河道黑臭的示範技術”,2006年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執行中(項目負責人);
8.2008.1-2010.12,“基於固相微萃取原位被動採樣技術評價環境中疏水性有機污染物自由溶解態濃度與生物可利用性的套用研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專題課題,待啟動(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