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棟牌坊

曾棟牌坊

錦溪曾家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東北部。該村四周群山環抱,村前有一溪名叫“夜湖港”流向撫河。真可謂山上竹木蔥蔥,溪中清流潺潺,其景致叫人流連忘返。曾氏始祖就在此定居。

曾棟牌坊 曾棟牌坊

曾家村前有一條青石板道路通過,相傳這曾是一條撫州通往福建的官道,在村頭路口建有一座兩層的“拱北樓”,表示對朝庭的中心;出拱北樓往南便是“六朝人瑞閣”,寄寓大明天下太平,人民安康之意。再往前不遠便有著名的進士牌坊一座,官道就從進士牌坊下通過。
“進士牌坊”始建於明崇禎初年,高七層,宏偉壯觀。牌坊左右兩邊各由三根巨型石柱按品字型矗立,牌坊前後共有高達兩米的石雕巨獅四座。整個牌坊全部由巨石相嵌而成,在巨石上還雕刻滿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鳥獸形象,其藝術造詣之高令人叫絕。牌坊第一層鑲嵌有一塊長六米,寬近一米的巨型石匾。石匾上方刻有“父子兄弟叔侄同朝”八個大字,字里引間可以看出曾家當年的顯赫。
牌坊西邊是“華光廟”,東邊有通往“金凰山書院”的“雲露橋”。雲露橋左右各立一塊石碑,據說文武百官經過此橋都要下馬通過,金凰山書院就建在不遠的金凰山頂。在書院旁有一洗墨池,為書院洗筆專用,不遠處依“夜湖港”還建有“萬魁閣”。曾家村前有一片竹林,與村落和和書院相對應,恰有“門對千顆竹,家藏萬卷書”的意境。
曾家村前還有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的門樓一座,門樓兩邊是青磚砌成的圍牆,圍牆上青藤相繞,圍牆外整齊地排列著幾十塊旗桿石,據說是村里每考中一人就要豎一面旗,旗桿石就是為此而設的。想像當年這幾十面大旗迎風飄揚,那場面也肯定非常壯觀。走進門樓,只見一個寬大的操場叫人視野頓時開闊了許多。相傳當年清兵為了報復曾棟父子兄弟對其南侵的抵抗,曾派兵血洗曾家村,就在此操場上一連殺人三百餘人,在家的曾氏族人無一倖免,據說操場邊那棵老樟樹就是當年清兵血洗曾家村的鐵證,三百年多年來,這棵古樹還經常發出的怪怪的“嗚嗚”聲,相傳就是那冤魂在控訴清兵的殘暴。操場南面是一口池塘,塘堤四周楊柳垂蔭,真是水中碧波粼粼,岸邊綠蔭婆娑,一片風景如畫。操場正北是曾氏宗祠,宗祠大門兩旁各立一隻巨型石龜,石龜背上中豎立著石牌。東邊石牌刻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一篇,西邊石牌刻有曾棟父子兄弟叔侄的官職。宗祠裡面有一院落,院落兩邊有迴廊,通向後廳“敦本堂”。堂前供奉著曾氏歷代列祖列宗之靈位。“敦本堂”後是一處小花園,園裡丹桂飄香,黃鸝鳴翠,又是一番宜人的景象。與曾氏宗祠一牆之隔是西谷公祠,正是這位勤勞樸實的西谷公為明朝培養了十幾名進士,幾十個棟樑。西谷公祠西邊是一條巷子通往東升門,從東升門進去右邊是敕書閣。敕書閣里珍藏著皇帝的詔書以及曾棟父子等人上朝的疏奏。緊挨敕書閣是“進士第”,進士第前面是方岳得第宗祠,再前邊是錦溪世第,世第西邊是“天官第”。村北山上修建高大夫人的陵墓,墓碑上刻有浩封高大夫人之墓,墓前有四極大石柱和一條大道方便後人祭掃,大道兩旁立有望碑,縱觀整個曾家,水秀鍾靈,山幽壯麗,龍騰虎躍、生機勃勃。

曾棟牌坊 曾棟牌坊

相傳曾氏遠祖居山東嘉祥縣,三世祖便是孔門高徒曾參。王莽起兵時,為躲避戰禍,曾氏其中一支南奔豫章(今江西南昌),居廬陵(今江西吉安),唐代時,四十三世祖司空洪立公徙居南豐。南豐一宗可謂人文鼎盛,光耀華廈,唐宗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即為南豐宗人。後又有族人遷居至泰和梅溪者曾同享,中進士,官拜南京兵馬節度使,而錦溪一族由五十八世祖文仲公為開居祖。 
明代時,曾氏西谷公辛勤操勞,積下一份家產,但因目不識丁,常遭人遇弄。有一次西谷公去東鄉饒家相親。饒家人見其忠厚老實便說我家揀來的女也不會嫁給你這樣的呆子,西谷公當時氣得臉色鐵青,怒氣沖沖地返回,路過高家,一老者見其忠厚誠實,主動提出將女兒喜配給她。成婚後,夫妻二人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讓兒子多讀書,以免再遭人欺辱。後來他們共生了曾彬、曾棟、曾蠲、曾軾四個兒子。為了培養兒子,西谷公在村東北的金凰山設私塾館,並請來當時的名師祝徽先生教授他們。西谷公非常疼愛兒子,有時還讓兒子騎在脖子上送他上學。祝徽先生看到後,笑著吟道:“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初時兒個孩子非常頑劣,不服先生教導,經常曠課外出遊玩。
有一次曾棟因過分玩耍被祝徽先生打得頭破血流,祝徽先生怕東家怪罪便連忙收拾行李正要不辭而別,剛下得山時被正好趕集回家的西谷公碰上。西谷公問先生為何走,祝徽先生支支吾吾的,最後不得不道出真相。誰知西谷公聽後非但沒有怪罪,反而稱讚先生做得對,並對先生說:“既使打死一個,我還有三個兒子”,先生聽後非常感動。此後先生更加悉心教導,從那以後,兄弟幾人便發奮苦讀。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兄弟四人先後功成名就。長子曾彬為明萬曆丙午年進士,官至雲南石屏知州,其子曾其然後來也考中進士,並子襲父職;次子曾棟為明萬曆丙辰科進士,初授浙江蘭溪縣令,因任期治蝗、治水、救荒有功於而升任福建布政司史,後又歷任四川、廣東、左右布政;三子曾蠲為明崇禎進士,官拜貴州省布政司史;四子曾軾也中進,先後任湖廣、武昌、蒲圻縣知縣。其孫亦多人考取進士,曾亨應為明崇禎甲戍科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主事,此外還有任知縣、禮部主事、禮部儒士、吏部考選、通判者等,父子兄弟叔侄數十人同朝為官,真是顯赫至極。由此,西谷公也被加封為中奉大夫,其妻浩封夫人。
在曾氏父子兄弟叔侄同朝為官時,也正是明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清兵入關,大舉南侵,崇禎丁亥年,清兵包圍貴陽城,曾蠲孤軍奮鬥到最後身邊是剩數騎,知大勢已去,便單槍匹馬衝進敵陣,英勇殺敵,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曾亨應被謫後,與撫州知府揭重熙共同領兵與清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最後被迫撤退至福建。在福建的一次殘酷戰鬥中,被敵所虜,他仍死不掘,大罵清兵,兇殘的清兵將他凌遲處死。家人後來收集他的衣冠回老家葬了一個衣冠,永遠祭掃。曾和應在廣東也和清兵進行了艱苦的戰鬥,最後敵人攻破城池,又聞兄長在福建戰死,便慨然曰“吾不死何以見兄長於地下乎”遂赴井而亡。為了報復,順治二年,清兵派兵包圍曾家村,共抓獲男女老少三百餘人並全部處死,此時曾益次女正好在娘家住,因不甘被羞辱,大罵清兵,也被凌遲處死,後被封為烈女。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為了緩和民族矛盾,追封曾亨應為賜謚烈愍公,追封曾亨應三子曾筠為禮部主事,追封曾和應為光祿寺正卿,追封曾軾贈光祿少鄉,賜謚即愍公,俱入鄉賢祠,祀忠義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