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T.

曼,T.

德國小說家、散文家。生平1875年6月6日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市。父親是經營穀物的巨商,任盧卑克市稅收事務的參議;母親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統。父親具有北部德國人的嚴肅、冷靜的素質,母親富於南歐人的敏感、熱情和長於幻想,喜愛藝術。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性格,他兼而有之。1891年父親去世,商號倒閉,1892年全家遷至慕尼黑定居。

曼,T.

正文

曼,T.德國小說家、散文家。
生平 1875年6月6日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市。父親是經營穀物的巨商,任盧卑克市稅收事務的參議;母親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統。父親具有北部德國人的嚴肅、冷靜的素質,母親富於南歐人的敏感、熱情和長於幻想,喜愛藝術。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性格,他兼而有之。1891年父親去世,商號倒閉,1892年全家遷至慕尼黑定居。次年他完成文科中學學業後也前往慕尼黑,在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見習生,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墮落》(1894),受到著名作家戴默爾的讚揚。1895至1896年在慕尼黑高等工業學校旁聽歷史、文學史和經濟學等課程,同時為哥哥亨利希·曼主編的《二十世紀德意志藝術及福利之頁》審稿和寫作書評。1896至1898年去義大利。1898年回慕尼黑任諷刺雜誌《西木卜利齊西木斯》編輯。1898年中篇小說集《矮個先生弗里德曼》出版。1901年以發表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成名。1903年發表小說集《特里斯坦》,其中包括他的中篇代表作《托尼奧·克勒格爾》。1905年與有猶太血統的教授的女兒卡塔琳娜·普靈斯海姆結婚。以後陸續發表諷刺小說《王爺殿下》(1909)、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1912),完成三幕劇本《菲奧侖察》(190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針對亨利希·曼批評德國戰爭政策的論文《論左拉》,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1918),從衛護“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德帝國主義參戰辯護。1922年發表《論德意志共和國》的演說,表示擁護魏瑪共和國,和他的哥哥取得和解。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進入30年代後,托馬斯·曼預感到法西斯的威脅,呼籲德國人民警惕,防止德國再走向災難的深淵。1930年他在柏林作了題為《德意志的致詞──對理性的呼籲》的演說,遭到納粹分子的威脅;同年發表著名的反法西斯的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3年為紀念華格納逝世50周年,他在慕尼黑大學發表題為《理察·華格納的苦難和偉大》的講演,從德國文化的人道主義傳統出發論述華格納,沒有讚揚這位作曲家的民族主義傾向,因而遭到一些親納粹的文人和藝術家的責難。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被迫流亡。
1935年美國哈佛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1936年納粹政府剝奪了他的國籍,捷克政府立即給予捷克國籍。同年波恩大學取消了他的名譽博士稱號。為此,他給波恩大學文學院院長寫了一封著名的公開信,譴責納粹政權踐踏德國文化的罪行,揭露納粹政府準備發動戰爭的陰謀。這封信在反法西斯陣線中起了鼓舞鬥志的作用。
1933至 1938年在瑞士流亡期間完成長篇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四部曲中的前三部:《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和《約瑟在埃及》(1936)。1937至1938年期間主編在瑞士出版的雜誌《尺度和價值》。1938年遷居美國,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39年發表小說《洛蒂在魏瑪》。1940至1945年直接參加反法西斯宣傳,發表題為《德國聽眾們!》的廣播演講55篇。1942年被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文學顧問。1944年取得美國國籍。
1949年為紀念歌德誕生200周年, 在法蘭克福和魏瑪發表演講,兩地都給他頒發了歌德獎金。由於對美國日益猖獗的麥卡錫主義不滿,1952年他離開美國,移居瑞士蘇黎世附近。1955年紀念席勒逝世150周年,他分別在斯圖加特和魏瑪發表題名為《試論席勒》的演講。為了紀念歌德和席勒,他兩次分別在東西德演講,以表示他反對分裂、維護德國統一的立場。1955年 8月12日於蘇黎世去世。
創作 托馬斯·曼是現實主義作家,進步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創作主要是中篇和長篇小說,基本主題是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衰敗和沒落。在他的小說中,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種種無法醫治的病症,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他把自己的小說稱為“盡頭的書”。他對資本主義社會採取批判態度。他深受叔本華和尼采哲學以及華格納的創作思想的影響,但他的藝術和思想主要來源於德國18、19世紀進步的人道主義,因而他的創作始終保持現實主義精神。他在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到盡頭的同時,也感到一個新的世界(社會主義)正在出現,他認為自己作為這“盡頭的宣告者”,“與這新世界有某種關係”,但他對這個新世界又持保留態度。
托馬斯·曼小說的結構,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情節和人物都作了細緻的安排。他從不拘泥於一種寫作方法和技巧,常常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寫法,使作品產生不同的情調和氣氛。他講究遣詞造句,語多諷喻。他被認為是德國20世紀的語言大師。
中篇小說《墮落》(1894)是他的處女作,寫一個女人墮落的故事,其中已隱約反映了他以後經常表現的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壓抑的思想。小說集《矮個先生弗里德曼》(1898)收有6部中篇小說,體現了作者初期創作的特徵,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以外的孤獨的人。在這些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這部小說集於1909年再版時,增收了一篇《火車事故》,諷刺普魯士紳士的傲慢,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曼,T.曼,T.
《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2卷,1901)是托馬斯·曼第一部重要的代表作,描寫盧卑克城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以及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發跡。他們分別代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們的競爭表明資本主義已從自由競爭開始轉入壟斷資本主義。這部作品成為德國社會從19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發展的縮影,是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有的評論家甚至認為它“使整個歐洲都感到與自己有關”。小說的前半部按時間順序寫,後半部則有幾條情節線索同時平行發展。小說兼用直接敘述和間接敘述、通篇議論或夾敘夾議以及內心獨白等手法。

曼,T.曼,T.
《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在威尼斯之死》(1912)是所謂“藝術家小說”,寫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自視清高,市民只圖實利,藝術與生活、藝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藝術家不肯隨俗浮沉,便脫離現實,走向唯美主義。小說《在威尼斯之死》的結局,表明作者對唯美主義藝術採取懷疑態度。
《王爺殿下》(1909)描寫貴族克勞斯·亨利希想與一個美國百萬富翁的女兒結婚,嫌對方不是貴族,最後克勞斯家族出於經濟考慮同意了這樁親事。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德國資本主義發展中貴族與資本家互相依賴、彼此結合的獨特現象。
長篇小說《魔山》(1924)是托馬斯·曼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寫大學畢業生漢斯·卡斯托普在一所療養院住了7年, 療養院病人中相信理性的樂觀的人道主義者、狂熱鼓吹禁慾主義的耶穌會教士、享樂主義者以及熱中於精神分析的醫生,都試圖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卡斯托普。最後卡斯托普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他終於擺脫了等候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企圖有所作為,不料卻被送上帝國主義戰爭的屠場。小說的背景是1904至1914年,但作品所反映的卻是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因此,這部“教育小說”又是一部“時代小說”。
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是針對當時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勢力寫的政治小說,在托馬斯·曼的創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小說中魔術師齊波拉當眾用催眠術使一位老實的咖啡館侍者馬里奧入眠,命令他做侮辱自己人格的事。馬里奧醒來發覺受到戲弄,便拔出手槍將齊波拉打死。作者把法西斯比作魔術師,把他們對民眾的欺騙手段比作催眠術,藉以表明一旦催眠作用失效,受騙者就會起來同騙人者鬥爭。這篇小說沒有政治說教,卻具有極其深刻的政治含義。
托馬斯·曼寫完《魔山》後,受歌德的啟發,採用《舊約·創世紀》中關於約瑟的故事,創作了包括4部小說的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寫約瑟被他的兄弟扔進井裡,賣給埃及人做了奴隸;又因拒絕一個埃及女人的引誘受到誣告而入獄。經過種種磨難,後來成為賢人,當了埃及的大臣,而且還成為他兄弟和以色列部族的救命恩人。這也是一部“教育小說”,作者寫這部小說有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意圖。

曼,T.曼,T.
長篇小說《洛蒂在魏瑪》於1939年在《尺度和價值》上發表了部分章節,它寫歌德與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女友夏洛蒂於1816年在魏瑪重逢。小說沒有什麼情節,只是著重寫這次重逢中的各種人物,特別是歌德的心理狀態。小說高潮在第17章,描寫歌德為夏洛蒂舉行午宴。作者用意識流手法寫了大段歌德的內心獨白,再現了這位詩人生活的時代、複雜的性格和卓越的思想。最後一章描寫夏洛蒂在幻覺中與歌德在馬車中對話,把現實和夢境交錯描寫,表明尊重傳統的托馬斯·曼也擅長新穎的藝術手法。
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講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的一生》(1947),是托馬斯·曼寫的第 3部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寫藝術家的悲劇的“藝術家小說”,也是一部描寫德國走向法西斯、走向戰爭和毀滅的歷史悲劇的“時代小說”。藝術家的悲劇與民族悲劇具有內在的聯繫:脫離生活、脫離人民的藝術最終導致野蠻和反人道。這部小說是作者根據親身經歷的痛苦寫成的,因而作者稱它為“痛苦的書”。小說中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不滿於當代音樂墨守成規,試圖創新。他和魔鬼訂約,以棄絕人類愛為條件,換取魔鬼不斷供給他創新的靈感,25年後他的靈魂歸魔鬼所有。訂約後,萊弗金果然取得成功,寫出了許多反傳統的“新穎作品”,其中《浮士德博士的哀歌》一曲是他創作的高峰,宣揚人類已失去一切得救的希望。但是萊弗金的人性並未完全泯滅,他違約兩次向旁人表示愛的感情,因此受到了魔鬼的懲罰。當他看到他的愛導致了被愛者的不幸時,感到懊悔,向朋友們坦白了與魔鬼訂約的秘密,並認識到藝術不能單純追求形式,應該有益於人類。但他覺悟得太晚,他的靈魂已歸魔鬼所有,他已變成痴呆。
小說中作曲家的悲慘遭遇是由他的朋友塞雷努斯·蔡特布洛姆轉述的。他在轉述中把不同時期的萊弗金的悲劇和民族悲劇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他不僅是個轉述者,也是小說中的一個角色。他信仰理性,與主宰著萊弗金的那種神秘的魔怪精神格格不入。他代表納粹統治下德國的所謂“正派市民”,他們不同意納粹政權,但又無力反抗。托馬斯·曼在1948年發表的日記《〈浮士德博士〉一書的產生──一部小說的小說》中表明,萊弗金的思想、氣質、經歷以及他變成痴呆等的細節取材於尼采的實事,小說中對現代音樂的看法出自阿多爾諾的音樂哲學,與魔鬼的談話出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一些插曲直接取材於民間故事《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作者只是用“蒙太奇”手法把這些材料“裝配”成為一個整體。
長篇小說《被挑選者》(1951)取材於中世紀詩人哈特曼·封·奧埃的史詩《格里高里烏斯》,它的主題是宣揚赦罪,寫一個青年因不明真象與生身母親結婚,後來逃到荒島去贖罪,受苦17年,最後當選為羅馬教皇。1945年德國投降以後的幾年中,托馬斯·曼不遺餘力地宣揚對戰敗的德國採取寬大政策,這部小說就是一個例證。
中篇小說《受騙的女人》(1953)寫一個年過半百的婦女愛上了一個20多歲的青年。作者通過生理和心理的描寫,使這種反常的愛情關係被人理解和接受。
《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是托馬斯·曼未完成的長篇小說,以菲利克斯·克魯爾寫回憶錄的方式敘述他招搖撞騙的一生:他認為他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世界希望受騙。這部小說又涉及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和藝術家的問題。克魯爾認為藝術家都是騙子,藝術的本質也不過是美妙的幻想加上胡弄而已。這部作品也是作者的自我嘲諷。托馬斯·曼畢生嚴肅地用他的藝術來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而這部小說卻用輕鬆幽默的態度來嘲諷資本主義社會,這表明作者始終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覆亡的記事者,同時也表明他並不認為資產階級的覆亡意味著世界末日的來臨。

曼,T.曼,T.
托馬斯·曼還寫了許多散文,大體可歸成三類:①作家專著,②文藝評論,③自傳性文章和政論。第一類結集為《高貴的精神》,第二類收入《新舊集》中,第三類收入《時代和作品》文集中。《高貴的精神》於1945年在瑞典出版,其中論述了萊辛、沙米索、普拉滕、施托母、馮塔納、弗洛伊德、塞萬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席勒等16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他對俄羅斯文學有特別的愛好和研究,關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論文對研究這兩位作家以及他們對托馬斯·曼的影響都具有重要價值。《新舊集》收入作者近50年來寫的有關文藝的短論、講稿、書評等78篇文章,《時代和作品》收集了有關他的自傳性文章、日記以及重要的政論文章,共88篇,是研究托馬斯·曼的思想和創作的重要文獻。
托馬斯·曼一生以維護德國18、19世紀的人道主義傳統為己任,他把自己看作是歌德以後德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當然代表。在藝術創作上,他繼承了古典作家的優良傳統,也努力以新的藝術手法反映時代,他的作品既能為老一代讀者所欣賞,也能使激進的年輕一代人感興趣。
參考書目
 Georg Lukács, Thomas Mann, Berlin,1957.
 Inge Diersen, Thomas Mann, Episches Werk, Weltanschauung,Leben, Berlin-Weimar,1975.
 Hans Mayer, Thomas Mann, Frankfurt a.M.,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