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J.C.F.
正文
![席勒,J.C.F.](/img/4/7ac/nBnauM3X1gzN1kjN1A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生平 1759年11月10日生於符騰堡公國的馬爾巴赫。父親是外科醫生。席勒13歲進入實行專制教育的卡爾軍事學校,先學法律,後轉學醫。這段生活使他逐漸形成頑強的反封建思想,為他青年時期的抗暴戲劇創作打下了基礎。18歲時,席勒開始秘密寫作他的第一部成名劇作《強盜》。
1780年12月席勒在軍事學校畢業後,在斯圖加特當軍醫,自費出版了《強盜》,曼海姆民族劇院於1782年1月13日首演,引起強烈反響。席勒因此觸怒公爵,被禁閉2周,並被命令禁止再寫戲劇。在禁閉室里,他醞釀創作市民悲劇《露伊斯·米勒》,後改名《陰謀與愛情》(1784)。這時他的第二部劇本《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已完成大部分。1782年9月22日夜裡,席勒逃離斯圖加特,輾轉至邁寧根附近的鮑爾巴赫莊園居住。在這裡他了解到農民的疾苦和剝削者的荒淫,完成著名悲劇《露伊斯·米勒》(1782),再次修改《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並構思新的劇本《唐·卡洛斯》。在流浪期間,他已開始考慮寫作另一個劇本《瑪麗亞·斯圖亞特》的計畫。1783年 7月27日應劇院經理達爾貝格之邀回到曼海姆,任劇院劇作家。
1784年1月11日,《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在曼海姆劇院首次演出。4月,《陰謀與愛情》上演,效果強烈。在曼海姆劇院,他向伊夫蘭特等名演員學習到許多戲劇方面的知識。他還向劇院經理提出一份建立劇評制度的計畫,企圖發展民族戲劇,但遭到拒絕。隨後,他籌辦《萊茵塔莉亞》雜誌,在發刊宣言中提出“把舞台當作道德講壇”,嚴厲抨擊封建專制,主張建立民族文化。9月間,被劇院解聘。
席勒於1785年4月17日抵達萊比錫,住在一個農民家裡。同年夏,寫出名詩《歡樂頌》。秋天,移居德勒斯登,修改完成《唐·卡洛斯》(1787),寫成小說《失去榮譽的罪犯》。
由於法國大革命前夕歐洲社會思潮動盪,席勒內心充滿矛盾。為了擺脫創作困境,1787年7月21日,席勒來到早已嚮往的魏瑪。因為當時德國文壇三大人物──赫爾德、維蘭德和 J.W.von歌德都生活在這裡。席勒在他們面前深感自己知識不足,因而痛下決心,研究歷史和康德哲學。這個階段,席勒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對歷史研究和對古希臘文化藝術研究方面,寫出《尼德蘭獨立史》(1788)和《三十年戰爭史》(1791~1793)兩部重要歷史著作。主要詩作有《希臘諸神》和《藝術家們》等。還翻譯了歐里庇得斯的悲劇《伊菲革涅亞在奧利斯》和《腓尼基少女》的片斷。
1788年12月,席勒由卡爾·奧古斯特公爵和歌德推薦擔任耶那大學歷史副教授。1789年 5月11日席勒遷居耶那,所講課程受到學生們的極大歡迎。此後數年間,席勒研究了美學和康德哲學,重要著作有《論悲劇藝術》、《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和《論樸素的與感傷的詩》(1795)等。席勒的美學思想較為複雜,一方面過分強調美育作用,認為美育可以達到社會和諧;另一方面也總結了文藝發展規律,指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存在和區別,為德國美學作出了貢獻。1789年,面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席勒起初表示歡迎,但當革命日益深入時,卻反對採用暴力手段,對革命感到失望。這種情緒反映在他的美學著作《理想和生活》和詩歌《大鐘歌》里。席勒從現實逃入理想王國,企圖在思想領域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
從1794年起,席勒與歌德開始密切合作,友誼日深。他們合作的10年中碩果纍纍,把德國文學推到一個新階段,即古典文學時期。席勒在歌德影響下,逐漸擺脫康德唯心主義哲學影響,煥發出文學創作的巨大熱情,寫出了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其名劇《華倫斯坦》(1799)三部曲、《奧爾良的姑娘》(1801)和《威廉·退爾》(1804)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席勒還寫了敘事詩《潛水者》和《手套》等。1799年12月,席勒遷居魏瑪,翻譯W.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和J.拉辛的《菲德拉》等劇,還與歌德一起從事舞台藝術實踐。他在魏瑪劇院排演了歌德的《埃格蒙特》和G.E.萊辛的《智者納旦》等劇,表現出旺盛的創作力。席勒的劇作還有《瑪麗亞·斯圖亞特》 (1801)、《墨西拿的新娘》(1803)、《德梅特里烏斯》片斷,以及根據義大利劇作家C.戈齊的童話劇《杜朗多》改編的同名劇本。1805年5月9日席勒逝世。
戲劇創作 作為狂飆突進運動和古典文學主將之一的席勒,其文藝創作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德國的現實。他個人坎坷的生活經歷及思想、氣質,決定著他的文藝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要求國家民族統一的願望。
席勒的戲劇創作分為狂飆突進運動和古典文學兩個時期。狂飆突進運動階段的劇作有《強盜》、《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陰謀與愛情》和《唐·卡洛斯》。古典文學時期的劇作有《華倫斯坦》三部曲、《奧里昂姑娘》、《瑪麗亞·斯圖亞特》、《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爾》和《德米特里烏斯》(1804)片斷。
![席勒,J.C.F.](/img/4/329/nBnauM3X1EjNzAzN1A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強盜》之後,席勒在生活困境中寫出第 2部劇本《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它通過16世紀義大利熱那亞共和國貴族內部的一場爭鬥,反映人民追求自由與野心家篡奪權力的尖銳矛盾。《陰謀和愛情》是青年席勒最成功的作品,描寫某公國宰相瓦爾特為鞏固自己的家族在宮廷中的地位,不惜破壞兒子斐迪南德和平民少女露易絲的愛情,強令斐迪南德向公爵的情婦米爾佛特夫人求婚,但因兒子的堅決反抗而失敗。後又採取離間手段,威逼露易絲給宮廷侍衛長卡爾布寫假情書。此計得逞,陰謀毀滅了愛情,露易絲和斐迪南德服毒身死。這個劇本刻畫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尊嚴純潔的露易絲是德國文學中優秀的婦女形象之一,她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面向未來的思想感情。她的父親米勒是市民階層的代表人物,為了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向封建權貴發出了憤怒的反抗呼聲。這個劇本結構嚴謹,人物集中,戲劇衝突尖銳曲折,情節發展條理清晰,尤以在矛盾糾葛中展示人物性格見長。《唐·卡洛斯》反映的雖然是16世紀西班牙宮廷內部的一場鬥爭,但精神實質仍然是揭露控訴德國諸侯邦國的專制統治,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從這個劇本開始,席勒改用韻文寫作,並且注重對人物的客觀描寫,這已顯示出古典文學的特徵。
![席勒,J.C.F.](/img/3/c59/nBnauM3X4UTMzEzN1A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席勒,J.C.F.](/img/9/ae3/nBnauM3XzUzM3IzN1A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威廉·退爾》是席勒完成的最後一部現實主義名劇。它以14世紀前半期瑞士人民結盟反抗奧地利統治者的英勇鬥爭事跡為題材,利用和改造退爾的民間傳說,創作了一部歌頌受壓迫民族為自由和獨立而戰的愛國主義詩劇。劇本突出人民民眾在反抗鬥爭中的作用,把主要英雄人物獵手退爾放在尖銳的戲劇衝突中去表現,讓他在無法迴避的現實面前,奮起反抗,投入廣大人民解放祖國的洪流中去。作品語言質樸純潔,富於抒情色調,感情深摯真切,風格高雅雄偉,被公認為席勒晚年最成熟的劇作。1804年3月17日在魏瑪劇院首演時,觀眾把這部劇本視作召喚人民團結起來,驅逐拿破崙侵略者的信號。
完成《威廉·退爾》後,席勒在病中立即著手創作另一部借異國題材反映德國現實問題的劇本《德米特里烏斯》,但只寫出片斷就去世了。從他遺留下來的計畫中能夠看出,劇本將繼承《華倫斯坦》的現實主義風格,充分展示俄國廣闊的社會生活面貌,忠實地反映那兒的風俗人情和民族特點。
![席勒,J.C.F.](/img/0/e06/nBnauM3X5QjN4MzN1A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5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參考書目
Reinhard Buchwald, Schiller in zwei Bnden, Insel-Verlag, 1956
Alexander Abusch, Schiller, Grse und Tragik eines deutschen Genius, Aufbau Verlag, Berlin,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