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究竟我是誰?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加州橘子郡,那是一個沒有隱私的荒謬年代,每十個美國公民中便有大概兩個是暗中受政府委託,以國家安全和毒品管制的名義監視其他八個人。弗萊德(基努·里維斯飾)就是其中一個剛剛接受委託,內心卻十分抗拒這項監視任務的緝毒密探,他的最新任務目標是毒販鮑伯,弗萊德奉命在其住處暗中裝上最先進的 全景監視器 以便全天盯梢……
但令人迷亂而又抓狂的事實真相卻是,弗萊德其實就是鮑伯,他正在自己監視著自己!原來主人公同時擁有兩個身份,“弗萊德”是與上司聯繫時的代號,“鮑伯”則是臥底時的用名。在與一幫毒蟲鬼混,以查出迷幻藥“死亡物質”(Substance D)的上游製造來源之時,鮑伯就早已深陷毒癮。因為服用了過多的“死亡物質”,鮑勃的大腦開始病變,除了幻象、幻聽外,他的左、右腦逐漸分裂成兩個對抗的意識,但他卻渾然不知,漸漸地,他也搞不清鮑伯/弗萊德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
進一步的真相是,鮑伯/弗萊德只是一枚受人利用的棋子,讓他染上毒癮、監視臥底的自己皆是計畫中的一部分,當局真正要誘捕的對象是鮑伯狐朋狗友之一的巴里斯(小羅伯特·唐尼飾)。不過,悲哀的是,鮑伯/弗萊德從頭到尾都蒙在鼓裡,他的一切人格分裂症狀也早在他人的掌握之中。最後,鮑伯/弗萊德被送進了某戒毒康復中心,他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卻陡然找到了發揮其剩餘價值的空間:康復中心的負責人相信這個廢人的腦袋已經徹底燒壞,對鮑伯/弗萊德毫無戒心,便將他下放到偏遠的農場,去種植一種罕見的蕈類(即“死亡物質”的原料),而作為臥底多時的密探,鮑伯/弗萊德所竭力追查的正是這個驚人的事實……
幕後:人格二元論
★迷藥親體驗
遠在天堂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自 1982 年告別人世以後,自己居然響噹噹地成為了 好萊塢當紅科幻炸子雞,從《銀翼殺手》 、 《全面回憶》、《異形終結》、《強殖入侵》、《少數派報告》到《記憶裂痕》,眼前的這部《暗黑掃描》,迪克的作品屢次被改編上大銀幕。完成於1977年的小說《暗黑掃描》 其實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半自傳性的故事,記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朋友們一起嗑藥並沉迷逍遙的經過與體驗,“毒品濫用不是病,而是決定。就像是站到行駛的車前,那不是病,而是判斷錯誤”,故事本身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批判或警世告誡的成分,相反地,迪克是以同情和無奈的角度出發,在篇尾的作者附記中,迪克認為及時行樂本身沒錯,他那些朋友因享樂而受的懲罰(終生腦損傷或腦死亡)實在過於沉重。此外影片主演之一的小羅伯特·唐尼也有身染毒癮多年的經歷,他開玩笑說自己之所以能勝任這個角色就是因為“他有25年研究毒品的
經驗”。
★片名之源起 影片名“A Scanner Darkly”衍生於聖經哥林多前書第13章12節:“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darkly;but then face to face: now I know in part; but then shall I know even as also I am known。” ( 我們如今彷佛透過窗戶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了,就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 。此段文字說明無限的上帝超越人有限的感官與知能,人在死後方能完全體察上帝的旨意。菲利普· K ·迪克引用的用意在於:人不可能完全認清自我,就如同人不可能徹底了解上帝一樣,就像弗萊德得知監視器上的鮑伯是他自己時,他難以置信並開始懷疑監視器能透視他的靈魂,看穿他的真我。“雙重人格”的概念自古已有,是文學作品經常描述的主題,如雙胞胎、影子、水中和鏡中倒影,也有以守護天使、神靈附身、狼人、吸血鬼等形象出現的,科幻小說中以機器人或複製人為代表,警察與罪犯有著彼此依存的特殊共生關係,迪克利用這主題探索了人格的二元性與性格的認同危機。
★酷酷“偽裝衣” 影片及原著小說中有一個重要裝置不得不提,那就是“偽裝衣”(scramble suit),該裝置運用光學原理可使周遭的人看到穿戴者只是模糊的影像,並且影像千變萬化,這件將探員全身包裹住的外套會把資料庫中各種人類特徵的影像快速地投射在衣服外觀,其他人只能看到不斷變換的破碎五官組合、頭髮顏色以及軀體特徵等,因此任何穿著“偽裝衣”的臥底探員看起來都差不多。為了保護臥底的身份,所有探員在警局出現時都必須穿著“偽裝衣”,這也就是為何上司要弗萊德去盯梢鮑伯是如此合理的
原因:上司並不知道弗萊德的真正長相,也不知弗萊德就是鮑伯,當然,至少要讓弗萊德這樣認為。
★真人+動畫 影片拍攝過程相當繁複,採用了先真人拍攝後製成動畫的方法,即在真人拍攝的基礎上把畫面做成了2D動畫的效果。影片採用了 一套名為Rotoshop的動畫製作軟體,該軟體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鮑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