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暑假開始,一些專門針對學生消費的促銷項目已紛紛“出籠”。從數碼產品到休閒用品,從特色培訓班到暑期夏令營,豐富多彩的消費選擇讓暑假市場分外紅火。
購物、旅行、聚餐、觀影等成了學生暑假必玩的幾個項目。學生這個消費大軍頓時帶熱了“暑假經濟”,不少商家也趁熱抓住商機,推出了一系列促銷活動,招攬人氣,刺激銷售。
消費模式
長達兩個月的暑假一直是中國學生旅遊的黃金時段。隨著假期的到來,學生出遊大軍已經成為刺激旅遊市場的“一把火”。在全家出行的“親子游”、參觀名牌大學的“勵志游”、畢業旅行等主要旅遊形式中,都活躍著學生的身影。據廣東旅行社人士介紹,大部分7月出發的旅行線路6月就已經爆滿;2015年廣受歡迎的西部旅遊項目,報名人數同比增長超過五成,其中大部分都是學生。
數碼產品的“暑期效應”也日漸升溫。在中關村,隨處可見選購電腦、手機、相機的學生。據業內人士介紹,每年暑期都是數碼產品銷售的高峰,客流量與平常相比往往會增加五到七成,日營業額也有30%以上的增長。增加的客戶,絕大多數是剛結束中考高考的學生。家長們用這些物品,犒勞苦學已久的孩子。
不少學生還紛紛走進餐廳、影院、KTV,聯絡感情、放鬆身心
不過,“暑假經濟”也並非只是吃喝玩樂。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開始利用假期來提升自我,買教輔書,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學開車都是不錯的選擇。文教類圖書和少兒讀物的銷售量在暑期均有明顯增長,6-8月期間,駕校的業務量比平時可增長兩到三成。還有人利用暑假做近視治療和整形美容。據某美容院經理介紹,最近每天都能接到10個以上學生客戶打來的諮詢電話,前來做整形手術的學生比平時增長了一倍。
熱經濟背後的冷思考
事實上,如日中天的“暑假經濟”,背後也有很多“不經濟”。
專家指出,“暑假經濟”本質上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消費模式。這一方面導致有限的資源在短時間內被過度開發,不利於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保護,另一方面也造成價格劇烈起伏,催生了商家的惡性價格戰和高價宰客行為。旅遊市場的火爆,凸顯交通、餐飲、住宿、安保等配套環節的薄弱;服務質量投訴的增多,暴露出市場監管的缺陷。要讓“暑假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加強制度和法治建設。
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但作為爆發式的消費,暑假經濟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內需。暑假期間人潮洶湧,假期過後門前冷落的情形並不只局限於個別城市和商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專家指出,銷售額猛升猛降的“暑假經濟”只是將年度消費總量進行了再分配,使消費者把明天的消費轉移到了今天,對整個年度總體消費量的增長並沒有明顯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針對假期消費“候鳥式”的特點,應當把眼光放得更長遠,推動“暑假經濟”向休閒經濟轉化,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破解集中消費帶來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暑假消費的內容也有待提升。當前,暑期消費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旅遊和購物上。事實上,除物質外,精神生活同樣是值得開發的領域。有教育專家認為,“暑假經濟”應當促進學生文化素質和技能的全面提升,而不僅僅是物質需求的滿足。
分析
暑假經濟之所以火熱,的確有其現實的土壤,讓孩子“補知識、補見識、補體格、補特長”,不讓孩子掉隊,不能虧待孩子。一些家長煞費苦心地為孩子設計安排暑假,上各種興趣班、學習班,就怕孩子歇下來“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於是被動、盲從地隨大流。
暑期為孩子選擇補習班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孩子們一些合理的消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家長要多圍繞綜合素質、生活能力等方面,培養孩子“理性消費”、“健康消費”,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