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指數的含義
智慧財產權指數是區域智慧財產權綜合實力的反映,而區域智慧財產權綜合實力是指一個地區與智慧財產權相關領域各個層面、環節發展現狀和潛力的所有要素的集成。區域智慧財產權綜合實力涉及一個地區的政府、企業、協會、社會公眾等多個智慧財產權相關主體,應該是區域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形式,結合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環境以及智慧財產權發展情況,營造區域智慧財產權發展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知識創新成果的轉化,提升全社會的智慧財產權意識,加強智慧財產權相關人才的培養,提升區域競爭力的綜合表現。
區域智慧財產權指數既不同於國家智慧財產權的巨觀性,也不同於企業智慧財產權的微觀性。區域智慧財產權指數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中觀性。區域智慧財產權是國家整體智慧財產權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智慧財產權體系的子系統。因此區域智慧財產權指數既受國家智慧財產權發展環境的影響和相關法律、政策的約束,同時又與當地資源特點、產業特色、科研水平、經濟實力等緊密相關。
智慧財產權指數包含:國家智慧財產權指數、企業智慧財產權指數、上市公司智慧財產權指數
智慧財產權指數評價的理論基礎
目前為止,與智慧財產權研究相關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主要有四種:研究資源配置的古典、新古典經濟學,與知識經濟相關的經濟成長理論,以智慧財產權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新制度經濟學以及產權學派。
(1)古典、新古典經濟學
(2)經濟成長理論
(3)新制度經濟學
(4)產權學派有關智慧財產權的制度安排及效率的理論。
區域智慧財產權評價相關指標設計回顧
雖然對區域智慧財產權的研究起步時間不長,但是目前一些國際性組織、主要國家和國內對於區域智慧財產權的評價體系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世界競爭力年鑑》的智慧財產權指標體系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每年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鑑》(簡稱《洛桑年鑑》),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和排名,被認為是“世界首創且最受認可的競爭力排名與分析參考信息”,已為全球大多數國家所認同。在《洛桑年鑑》量化的科技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中,包括R&D支出、R&D人員、技術管理、科學環境、智慧財產權等五個子體系,總計25個指標。
(2)歐盟、日本的智慧財產權評價體系2000年3月,歐盟理事會明確提出了建立歐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並以此作為提高歐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該指標體系包括人力資源、新知識的產生、新知識的轉移和套用及創新的投入、產出和市場等4類,總計17項指標。
日本經濟部產業政策局2004年發布了《智慧財產權戰略評價指標》,它結合日本的實際情況,重點針對專利的收益率、成果轉化利用率、人均研究開發經費和智慧財產權的經濟產出作為戰略實施的評價指標。該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主要層面的評價指標:一是國家巨觀層面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情況,主要是將產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競爭力在國家間進行比較而制定的智慧財產權戰略指標;二是從微觀方面根據公開數據對其優勢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的戰略指標;三是評價針對企業特別是上市的公司智慧財產權資產成果而制定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評價指標。對於國家(區域)層面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評價,涉及的指標主要有研究開發投入、智慧財產權產出和經濟產出等三類,在這裡,其隱含假設是研究開發投入與經濟產出及智慧財產權產出之間具有相關性,智慧財產權產出對經濟發展具有影響。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黃慶、曹津燕和劉祥等組成的課題組,在區域智慧財產權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從專利數量、質量和價值三方面綜合考慮,構建了一套以數量類指標表征專利關注程度,以質量類指標表征科技創新程度,以價值類指標表征專利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作用的指標體系。對我國區域的智慧財產權狀況進行了評價,得出了具有一定意義的評價結果。
以王正志為組長並集合國內眾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的中國智慧財產權指數課題組創作完成了國內首部《中國智慧財產權指數報告》,採用多指標評價體系,對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慧財產權發展狀況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並進行智慧財產權指數排序。報告建立了一套包含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80個四級指標的指標體系,並對中國目前智慧財產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梳理和歸納出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促進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的相應政策建議。
大連理工大學的劉鳳朝等,選取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作為分析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31個省市區和15個副省級城市(廣州、大連、青島等)的專利發展狀況進行綜合排序,在此基礎上對各地區和各副省級城市的專利綜合實力進行了等級劃分和評價,並通過與科技人力資源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分析了造成專利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趙英莉,首先以專利申請量為依據,利用模糊數學的方法評價出我國專利技術最活躍的技術領域;然後選取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總量、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和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率作為綜合評價指標,利用DEA方法評價出我國專利技術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行業;最後對未來幾年內我國專利技術發展情況進行了預測。
暨南大學的葛仁良和邵勇,著重研究了專利指標的作用與影響,挖掘專利與經濟成長之間的密切關係。介紹了專利指標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專利指標的研究目的。他們認為,完善的專利指標,不僅僅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等數量型指標,還應該包括一些更全面、更深刻的指標:第一,專利活動條件,有專利活動人員和經費等;第二,專利實施,包括專利的套用數量,套用專利技術的投資額以及相關的按行業和產業分組;第三,專利評價,主要包括專利流失,專利行業活動指數,專利文獻引用量,專利平均存活時間。
范柏乃和單世濤把城市技術創新能力按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創新配置能力、技術創新支撐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與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等五種能力進行分解,通過確定的33個評價指標來測度城市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但該指標體系存在數據收集困難,在實際中難以套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