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智慧企業是站在企業整體的角度,在實現業務量化的基礎上,強化物聯網建設,深化大數據挖掘,推進管理變革創新,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工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管理的數位化感知、網路化傳輸、大數據處理和智慧型化套用,從而使企業呈現出風險識別自動化、決策管理智慧型化、糾偏升級自主化的柔性組織形態和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企業理論體系由塗揚舉先生首次在其著作《智慧企業——框架與實踐》中進行了全面詮釋 ,填補了國內外關於智慧企業理論空白。
主要特徵
經營發展特徵:更加注重經營發展。智慧企業通過數據驅動、多腦協同、智慧型決策,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管理與效益、生存與發展等企業根本性問題。風險防控特徵:更加注重風險防控。智慧企業始終圍繞風險管控,通過建設自動識別、智慧型管控體系,實現風險識別自動化、風險管控智慧型化。
人的因素特徵: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智慧企業除了應實現物物相聯外,還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做到人人互通、人機互動、知識共享、價值創造。
管理變革特徵:更加注重管理變革。智慧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工業技術和管理技術“三元”融合,實現企業管理層級更加扁平,機構設定更加精簡,機制流程更加最佳化,專業分工更加科學。
全面推進特徵:更加注重全面推進。智慧企業是全面的、系統的網路化、數位化和智慧型化,要求按照全面創新進行規劃和建設,做到全面感知、全面數字、全面互聯、全面智慧型。
建設目標
智慧企業建設目標是企業實現自動管理,即自動預判、自主決策、自我演進。自動預判,即風險識別自動化。通過建設完整的網路體系,做到大感知、大傳輸、大存儲、大計算、大分析,從而實現對各類風險全過程的自動識別、判定及預警。
自主決策,即決策管理智慧型化。通過在企業建立數據驅動的“單元腦”“專業腦”和“決策腦”等,形成多腦協同和系統聯動,使企業整體具有人工智慧特點,實現企業決策管理全面智慧型。
自我演進,即糾偏升級自主化。通過各類歷史數據和決策模型的不斷累積,使企業具備自主學習功能,實現自我評估、自我糾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領。
管理模型
以數據驅動為導向,智慧企業管理模型可分為兩階段模型,採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傳接紐帶,將先進信息技術、工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深度融合,穩步構建新型智慧企業管理體系。智慧企業管理模型一(過渡模型)
特點:層級管控與數據驅動管理相結合。
適應對象:短期內無法消除層級管控的企業。
![智慧企業管理模型一](/img/7/1e4/n5GcuM3XwUDN0EDNwUzNwkDOwUTM4IDO3UDN0QTNwAzMxAzL1c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智慧企業管理模型二(理想模型)
特點:數據驅動管理,業務部門圍繞各種人工智慧腦發揮規劃、研發和服務保障等作用。
適應對象:單一職能型企業、大型或集團管控型企業的高級階段。
![智慧企業管理模型二](/img/1/f86/n5GcuM3XxIzN2MDNzYzNwkDOwUTM4IDO3UDN0QTNwAzMxAzL2c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關鍵路徑
關鍵路徑:業務量化、集成集中、統一平台、智慧型協同。業務量化是通過各種最新技術的套用,將企業的各項業務全面數位化,使企業從過去定性描述、經驗管理,逐步轉變為數據說話、數據管理。
集成集中是全面整合以往分散的系統平台,消除業務系統間分類建設、條塊分割、數據孤島的現象,從而形成集中、集約的管理系統。
統一平台是實現各類專業口徑的數據標準化,並在統一運用平台上相互交換、實時共享,為大數據價值的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支撐。
智慧型協同是通過對大數據的專業挖掘和軟體開發,形成自動識別風險、智慧型決策管理以及多腦協調聯動的“雲腦”,對企業進行管理。
重要價值
智慧企業是一種戰略思考,是企業身處巨大變革時代的轉型思考,是全局性和系統性的,它不是具體、單一項目計畫。智慧企業是一種發展方向,方向代表著引領,指明方向往往比解決問題本身更為重要。
智慧企業是一種體系創新,綜合了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和技術融合而帶來的模式創新。
智慧企業是一種機制變革,改變過去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建設去適應機制、適應流程、適應機構、適應崗位的模式,而是機制、流程、機構、崗位要隨著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的推進而變革。
智慧企業是一種最佳實踐,是“傳統”企業擁抱網際網路,融入國家“網際網路+”戰略、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和雙創要求的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