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本是我國西南邊陲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從瀾滄江畔的林街鄉丙況遺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到唐代南詔時期,便成為南方重鎮,曾設銀生節度,特別是到了明代,景東衛設立後,大批的軍屯、民屯和商屯人員湧進景東,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再經與當地各族人民共同開拓,極大地促進了景東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且留傳下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景東文廟就是其中之一。古云:“禮樂可以戎兵,詩書所以培善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自上而下對儒學大力提倡,孔子的學說就逐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造成“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的局面。元末明初,儒學在景東興起,於是始建文廟,進行祭祀孔子活動,進行文化教育而穩定社會,傳播儒家學說培養並選用人才,以期國家清明,維護髮展中央集權制封建大一統國家。於是景東文廟成為景東儒家文化的傳播地,發揮了傳承我國古代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對景東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連景東陶氏土司,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多次捐銀修建文廟。清代景東文化名人程含章,在外為官32年,仍不忘桑梓,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命長子程承休將多年積蓄的薪俸銀3790兩捐回景東,修葺文廟等,造福鄉民。正是歷代的景東各族人民對孔子的偉大精神與人格魅力的敬仰,才使景東文廟保存下來,成為雲南除建水文廟以外的較為完好的文廟。故此,1986年8月20日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21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東文廟初建於塘窯,明朝正統七年(1442)改建於南倉井西。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遷至塘窯,明末焚毀。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以景東縣令徐樹宏指揮宅為廟學,康熙二十一年(1682)遷至玉屏山麓,三十九年(1700)再遷塘窯。乾隆十七年(1752)復遷玉屏山麓,嘉慶十一年(1806),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元年(1862),兵燹多有毀壞,同治十三年(1874),捐資再修。景東興建文廟,從初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現存的景東文廟建立1682年,坐落於縣城西邊的玉屏山麓,至今已有323年的歷史。因景東歷史上是最多事之地,戰事不斷,兵荒馬亂,幾經修復,幾經毀壞。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嚴重破壞,致使文廟陳舊不堪,面目全非,房屋漏雨,圍牆傾斜。直到1978年後,人民民眾迫切要求修復文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於1983年10月撥款修建,到1986年底基本修建完畢。1994年,對文廟大成殿、右廂房、天子台石欄板等進行了完善修復。1995年,安裝了孔子像。2004年4月,再次對欞星門進行重修,改建中軸路,並對整座文廟建築重新進行彩繪。於是景東文廟溢光放彩,以嶄新秀麗的姿態展現在遊客面前,宛如一樽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供人欣賞,任人玩味。
建築情況
景東文廟,占地5292平方米,座西朝東,以縱向建築為主,是中軸對稱的台階式庭院,由照壁、泮池、六角亭、鐘鼓樓、欞星門、大成門、天子台、大成殿及兩側的廂房組成。前觀川河,後枕玉屏,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閣樓角亭,鈴聲四揚,古樸雄偉,十分壯觀。細游文廟,千姿百態。照壁挺立,威嚴肅穆。照壁前面,空地一塊,右邊有棵兩抱古椿,傘裝巍立,遮天蔽日。照壁正中,是1986年重建的文廟大門。大門前莫約三米,一左一右,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像兩個威武的衛士,守衛著文廟。大門前邊是半圓形的石階,有五級。大門兩側是精細的石雕,一對小石獅子抬著門檻,兩扇朱紅大門上方,是栩栩如生的木雕。踏進大門,是泮池,1984年修復。泮池呈月牙形,塊石砌成,四周由四十五棵望柱和四十一塊欄板組成石護欄。泮池正中是凌空石拱橋,一邊各由六課望柱和六塊欄板組成護橋欄板。池外四周有水泥過道。過道外圍是草坪。右邊的草坪上,立一棵青松,給泮池增添了聖潔的色彩。
據說,文廟從前是考文官之地,常聚集許多騷人墨客,非常熱鬧。考中者就由考官領著遊覽泮池,游過泮池,才算正式錄用。而今,時過境遷,泮池又成為攻關者的讀書之地。
跨過石拱橋,沿石階而上十五級,是塊草地,草兒茵茵。走過草地,再上十三級,又是一塊平坦的草地,有古椿、古梅、楊眼等參天大樹,裝綴著草地。古樹下,有兩個六角亭相對而立,像美人站在樹下乘涼。六角亭於1985年新建,系穿斗式結構,重檐六方亭,總體設計嚴謹,式樣小巧,玲瓏耐看;亭內畫棟雕梁,配有字畫,遊人可在亭內休息。
跨過大溝上的小橋,上五級台階,就到了鐘鼓樓。鐘鼓樓於1985年重修,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層,登樓可舉目遠眺,縣城川河盡收眼底。樓頂檐角上掛有銅鈴,微風飄來,叮噹作響,似泉水叮咚,給文廟增添了清雅情趣。
登上十一級台階,是塊水泥地,2004年修建了石欄板,再登上七級台階,便是欞星門。欞星門,於1983年、2004年重修,是文廟建築的核心。它屬抬梁式牌樓木構架,整個木構架立於高一點五五米的須彌座上。須彌座由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種浮雕,龍飛鳳舞,魚躍龍門,鳥兒花朵等,形象逼真。須彌座頂部前後分置一點八米高的滾墩石,房檐下是耀眼奪目的平身科斗拱,計有七層,置於額枋上承托檐檁屋頂。屋頂為歇山式,蓋的是琉璃瓦,紫黃綠三色,組成方塊圖案。屋脊安有寶獅、寶龍、寶瓶等,檐角掛有風鈴,轉枋上安有五顏六色的彩燈,柱樑掛枋,詩畫相配。前後平板上,有三個耀眼大字——“欞星門”。欞星門飛檐交錯,巍峨屹立,金碧交輝,甚為壯觀。
通過欞星門,上五級台階,又是一塊平地,兩幢廂房南北對座,1986年新建,屬穿斗式結構,造型別致美觀,設有美好窗、燈籠窗等,板壁窗戶,頂板屋檐,都經彩畫,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再上十一級台階就是大成門。1984年重修,屬穿斗式結構,歇山式屋頂,裡面前後設有長欄靠凳,可供遊客休息娛樂。
大成門後邊正中,是一道八角形的大門。跨出大門,是一個院子,南北各有一幢廂房,左廂房於1986年修建,右廂房修於1994年修建,建築風格與上面介紹的兩幢廂房相仿。院子裡有緬桂、芒果各一棵。大成門緊連天子台。天子台,1986年修復,為水泥地板,刻著六角形圖案,前邊兩角,各栽翠竹一棚,更使文廟顯得古樸清雅。1994年修建了天字台的石欄板,並安置上天字台的龍板、石獅等。2004年,對天子台的地面再次進行改造,用條石板鋪設,使之與古建築更加諧調。
走過天子台,再上七級台階,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1984年修復,屬抬梁式結構,歇山式屋頂,由二十八棵大圓柱支撐,柱基為石雕的鼓凳式及復盆式兩種,用大跨度橫樑,前檐有四層斗拱承檐檁,有兩棵金龍抱住於大殿前中。1994年,重新安裝了雕刻花鳥等圖案的門窗,並懸掛了皇帝親筆題寫的仿刻牌匾。1995年1月28日,安置了漢白玉雕成的孔子像。2004年,添置了四配十二哲的雕像。整個大殿寬敞宏偉,氣勢非凡,給人予力量的美感和肅穆的神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