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傳說有二,一說是為紀念“白馬將軍”,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馬將軍之母的像;一說是相傳很早時,南方一知縣在晉城作官,看到晉城這塊地方山清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寶藏之物,是塊寶地—臥牛城,他為了破壞晉城的脈氣,在谷堆頭村修了一個塔,叫拴牛樁,在白馬寺山修了一個塔,叫趕牛鞭。修建原因,沒有記載,也僅為傳說,但巍巍的七級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馬寺山山頂,不僅成為一大景觀,而且也成為晉城白馬寺山的象徵。
地理
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餘,令人賞心悅目。
歷史
塔又叫做浮屠,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說救人一條命勝過造一座七層的寶塔。景公塔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和她的左脅侍善財童子、右脅侍龍女。景公塔雖非華夏名塔,卻是實實在在的古蹟,一副歷盡滄桑的模樣。大家可以從這裡遠眺一下晉城市區,山下周遭數十里的景物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登臨此處,無論早春二月爛漫的山花,還是暮秋的無邊霜葉,無論夕陽落照,還是梵唱,“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雖不能給人以登岳陽樓的遐思,卻也能使人心曠神怡,將你的思緒引得遠遠的,暫時忘卻身邊的煩惱。正是:草樹斜陽任悵然,倦遊寶剎枕書眠。山深雲渺不知處,榮辱本在一念間。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華時,白馬禪寺被炮火轟炸,幾成一片廢墟,惟有山頭十六米高的七級景公塔倖存,南來北往的遊人遠望,即可得見。恢復宗教政策後,鄉親父老常到寺的廢墟前及塔旁禮拜,但這怎么能滿足信教民眾禮佛的需求呢? 白馬寺山是距市區最近的旅遊景區,過去又有著古老的寺廟和優美的傳說,在政府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後,先後投資數十萬元,修建通往白馬禪寺的公路和其它附屬設施,並連年栽樹,整治環境。天下名山僧占多,僅有路和樹是不行的,要恢復寺院一定要有高僧大德來主持,於是有了請法師下山主持並修建白馬禪寺的緣起。
景公塔碑文
司馬山為州之祖龍古剎,曰:白馬寺存有浮圖。其來遠矣。工
未競,歲在壬寅形家紛紛遂起符議有曰:直毀者既毀而夭扎,屢見曰
宜修。請於:州父景公,公曰:嘻吾固知,其不宜毀也,今何如矣。慨捐俸金
磚石工匠,俱矣。公價給之。眾紳各捐錢穀。有差以佑萬一,鳩工
事。不日而合。尖矣事成,而民不擾,上下大悅,從此風雨調和,
物安阜。於萬斯年鹹。公之賜也,因名之曰:景公塔。猶鄭圃之僕射陂。錢塘之蘇公堤
漢沔之即官湖也。公之芳名嘉績,當與弦上並著不朽。後人登斯塔者,無客輕議
毀矣。公諱文魁號光斗。山東文登人。滿州籍,戌子貢士。大清康熙三年歲在甲辰三月十六日。郡人張肇升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