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都簡介
五帝之一的帝嚳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於亳,故址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一帶。
夏朝末年,建都商丘的商國,在夏桀時強大起來。夏桀並沒意識到來自商湯的威脅,“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對民眾及所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欺壓與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這是成湯初當商族諸侯時所居之亳,即其先祖帝嚳所居之亳,其故墟在今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南的高辛鎮。王國維所說:成湯八遷至亳即此亳。也是李泰《括地誌》和酈道元《水經注》所說的南亳。清金鄂《湯都考》和陳奐《毛氏傳疏》都說湯為諸侯時居南亳。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735年前後,在此階段與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執政。
商湯滅夏後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一帶)建立商朝,後遷都南亳,在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西南二十二里(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一帶),為湯所盟地。《墨子》《孟子》和《尚書》等歷史文獻均說商湯居亳(今河南商丘)。
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為坐標。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處的睢陽區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為南亳,商丘以北二十五公里處的北亳(今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一帶)為北亳。商丘以西大約280公里處的偃師商城為西亳。除偃師原為西方之夏都所在地外,南亳和北亳與商丘為一地。王國維在《說商》一文中引杜預《春秋釋地》說:“宋、商、商丘三名一地。”今“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因為,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座都城,則亳在其附近;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區域,則亳在其中。總之,亳地離不開原古商國的範圍。王國維持湯都北亳說,皇甫謐、董作賓等持湯都南亳說,不管哪個亳,都屬於商丘之亳。至於商湯滅夏後西遷都城,在先秦文獻均無記載其西遷西亳。
亳都遺址
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塢牆鎮與高辛鎮一帶。商都南亳,雄踞睢水之濱,東望芒碭山,北瀕孟瀦澤,襟喉關陝,控扼淮海,堪稱一代名都。商丘古城南約25公里的睢陽區塢牆鎮北的一個村,建起了一座18米高的高台,比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閼伯台還要高7米多。這個村現在叫南亳村,這座台就是湯王台,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湯建都南亳之地。
成湯在古商國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南亳則由古商國都邑改建為商代第一都城。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曾考證,“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與“京”同義,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聖地。古代稱“亳”的地方很多,後人根據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稱為“南亳”。
商都南亳位於今睢陽區境內,雄踞睢水之濱,東望芒碭山,北瀕孟瀦澤,襟喉關陝,控扼淮海,堪稱一代名都。史書所載,商族興起於黃河下游一帶,其始祖名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從契至湯,共14代。夏朝建立後,商先公是夏的臣屬,隨著商族勢力的日益強大,漸有問鼎之心。商先公們在夏的周邊地帶不斷遷徙,尋求發展的機緣,並欲取夏而代之。“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說的就是商族播遷的移民史。史家對八遷的地點多有爭論,但在“湯始居亳”問題上卻取得了共識。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囂(即隞,今鄭州附近),或說盤庚又遷回亳地。
湯王台的台階共有八十一級,取九九之數,自下而上逐層台階加高進入大門。拾級而上,迎面的大殿是湯王殿,內供湯王塑像。大殿東西兩側牆上繪有八幅歌頌成湯功績的彩色壁畫,分別是:成湯助耕、葛伯仇餉、湯伐葛伯、成湯滅夏、成湯都商、以仁治國、網開三面、桑林祈雨。台上東部建有比干殿、鐘樓和東偏門;台上西部建有微子殿、鼓樓、西偏門。大殿東西兩邊分列輔佐商湯的左、右丞相:仲虺和伊尹塑像。
文獻記載
◎帝嚳都亳
《帝王世紀》:“(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
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卷之四 十六 帝王 上古:“帝嚳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極之子、黃帝之孫也,代高陽氏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商國地七十里
《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 商湯從先王居
《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史記 殷本紀第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集解孔安國曰:“十四世凡八徙國都。”湯始居亳,◇集解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正義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從先王居,◇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
◎亳與葛國為鄰
《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後漢書·東漢郡國志》:“梁國谷熟縣有南亳,寧陵有葛伯也。”
《水經注·汳水》:“葛於六國屬魏。魏襄王以封公子無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東四十里。”
《國語》曰“玄王勤商,十四代興,”作為契十四代孫的成湯興起的過程可分為三段:始作諸侯階段、伐夏階段及建立商朝、登天子位階段。《辭海》湯字條下說湯“商朝的建立者,原為商族領袖,與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執政,積聚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近的葛國等國,經十一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
◎商湯滅夏歸南亳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引《周書》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於天子之座左,復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國語·周語下》說:...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今河南商丘)建都,至仲丁始遷於隞(即囂﹐今鄭州商代遺址)。
《尚書》商書·湯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蓋湯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練而祔,伊尹祠於先王,奉嗣王祇見闕祖,祔湯於廟也。【原注】非朔者,祔廟無定日。先君祔廟,而後嗣子即位,故成之為王,則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也。若自桐歸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則適當其時,而非有所取爾。【楊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伊尹葬南亳
《竹書紀年》: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呂氏春秋》記載:“伊尹卒葬南亳”。
《通鑑外記》記載:伊尹生於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縣誌》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致葬於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記略》載:“谷熟之南舊縣,即古亳故墟,有冢畝余,世為伊冢,冢前建祠,祠設其像。”今店集鄉魏堌堆村後伊尹墓即此。
范文瀾《中國通史》註:“南亳,在今虞城縣谷熟南里許。”
◎仲壬自南亳遷囂
(清)劉德昌 修.《商丘縣誌》: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 十七 帝王
《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仲壬即位,居亳”,亳在殷南,稱曰南壬,或即以此。’
《虞城縣誌》引《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決之害,商都自亳遷於囂。”
◎盤庚復都南亳
《史記·殷本紀》: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亳為宋國宗邑
《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載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左傳·莊公十二年》: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於蒙澤。遇仇牧於門,批而殺之。遇大宰督於東宮之西,又殺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蕭。公子御說奔亳。南宮牛、猛獲帥師圍亳。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宮萬與湣公因口角用棋盤誤殺湣公後,誅太宰華督,立新君游,宋國內亂,“諸公子奔蕭,公子御說奔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
宋人蔡沈集傳解釋《微子之命》“尹茲東夏”一語時所說:“宋亳在東,故曰東夏。”
南亳概況
定義
南亳是帝嚳成為天下共主之後的都城,也是商朝前期都城。“南亳”說證據確鑿,記載豐富。
文獻記載
甲骨文《殷虛書契後編》有“在商貞〔今曰步〕於亳”之語,聯繫《史記 殷本紀第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集解孔安國曰:“十四世凡八徙國都。”湯始居亳,◇集解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正義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嚳所都也,湯都也。”從先王居,◇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以及其它有關材料,從“商丘”步行到“亳”地的距離在一天之內,商在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而商與南亳位置適合,均在今河南商丘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境內。董作賓、陳夢家先生根據征人方卜辭中從“商”地到“亳”地僅為一天的路程(兩位先生指“商”地為今商丘)而贊成南亳說。
北亳概況
定義
北亳又稱為”景亳“,“蒙亳”,是商湯會盟三千諸侯的之地。
文獻記載
《左傳·昭公四年》:“商湯有景亳之命。”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商會諸侯於景亳。(《昭四年左傳》:‘商湯有景亳之命。’)
《水經注·汳水》:“汳水又東逕大蒙城北,自古不聞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謂景薄為北亳矣。椒舉云:商湯有景亳之命者也。闞駰曰: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皇甫謐以為考之事實,學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古文《仲虺之誥》曰:葛伯仇餉,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駰曰:湯冢在濟陰薄縣北。《皇覽》曰:薄城北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卻長鄉按行水災,因行湯冢,在漢屬扶風,今征之回渠亭,有湯池征陌,是也。然不經見,難得而詳。按《秦寧公本紀》云:二年伐湯,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湯。然則周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為秦所滅,乃西戎之國,葬於征者也,非殷湯矣。劉向言殷湯無葬處為疑。”
西亳概況
定義
“西亳說”從最初的偃師為“殷”,又為“西亳”,為盤庚所徒之都,隨著時間往後推移,進而衍化成商湯、甚至帝嚳之都。
有的“西亳說”學者認為:《史記》中沒有明確指出商湯“既絀夏命,還亳”之後又建都偃師,但是,《殷本紀》中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的記載,自古學者認為盤庚所徙“河南”之亳,即偃師西亳。此說法不正確。司馬遷在《殷本紀》中只是說盤庚遷都是由黃河以北遷往黃河以南,並未說是遷於偃師。查《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史記·傅靳蒯成列傳》、《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關亳地的記載,司馬遷是主張盤庚遷都遷至黃河以南的“宋地”。把《殷本紀》關於“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的記載,當作盤庚遷都於偃師的證據,是對司馬遷本意的曲解。盤庚遷都即遷偃師之說,實際上是西晉皇甫謐根據《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條下班固自註:“屍鄉,殷湯所都”以及皇甫謐自己首倡的“三亳說”推衍出來的。自古學者並不都認為盤庚所徙“河南”之亳,即偃師西亳,東漢服虔、西晉杜預、北魏酈道元、唐代張守節、近代王國維等學者都主張亳地在黃河以南的“宋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中的湯亳分析,否定偃師為先商方國之地是正確的,否定偃師商城為商朝之亳也是正確的。
文獻記載
◎ 西亳說衍化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條班固自注曰“屍鄉,殷湯所都”,但並未稱其“亳”。
東漢時期的鄭玄在《尚書·書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最開始將偃師與“亳”聯繫(《尚書·胤征》孔疏注)。
至西晉時期洛陽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稱偃師為西亳。“西亳說”為皇甫謐首創,在其之前沒有“西亳說”。他在其所著《帝王世紀》中說:“帝盤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今偃師是也。然則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今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徒者。”
至唐代《史記正義》星衍按:亳有三:一,湯盟地,曰北亳,今商丘梁園區;一,湯始都,曰南亳,今商丘虞城縣谷熟鎮;一,湯遷都,曰西亳,今洛陽偃師。按:亳,偃師城也,商邱即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
清代《尚書古文疏證載》:殷有三亳,二在梁國,一在河洛之間。榖(谷)熟為南亳。蒙為北亳。
關於亳都
亳(bó),中國古都名,帝嚳及商朝的都城以及湯所盟之地,故址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一帶。伊尹卒葬於亳,今商丘市谷熟鎮有伊尹墓。東周時期的史學名著《左傳》中早已明確記載了亳為宋國的宗邑。
南亳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帝嚳曾出生並建都於此地,商湯建都於此,盤庚所遷於此,復都成湯故居。
北亳為蒙,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一帶,諸侯於此擁戴商湯為盟主。
西晉洛陽醫學家皇甫謐自己首創“三亳說”和“西亳說”。皇甫謐自認為商有三亳,並在《帝王世紀》中說:偃師是殷、偃師為西亳、盤庚徒都於此。後世又訛傳商湯、帝嚳都於此。《孟子》記載,商湯居亳,與葛國為鄰,商丘寧陵縣有葛城遺址。夏朝時期的商國所封疆域僅有七十里地,封域有限,而寧陵到偃師足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這種觀點得到酈道元的贊同,《水經注》中也並未有洛陽地區有關商朝都城的記載。商湯伐桀之前已居於亳,滅夏之後馬上返回了原來的亳都。《竹書紀年》等先秦文獻中也未寫商湯在滅夏歸亳之後西遷。所以,在偃師不會有創建於商初的成湯新都城。
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為坐標。王國維在《說商》一文中引杜預《春秋釋地》說:“宋、商、商丘三名一地。”今“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