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都

亳都

亳都,商代都城,北亳在曹縣,南部在谷熟(虞城),西亳在偃師,一說鄭州。

商湯,子姓,名履,卜辭稱太乙,高祖乙,滅夏後又稱武王、武湯、成湯或成唐,是商朝建立者。商人最早的活動區域在黃河下游,公元前十七世紀,夏朝末期,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生活腐朽奢侈,經濟上殘酷剝削,政治上殘酷壓迫,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湯從商丘遷徙居亳(山東曹縣)作滅夏準備。今曹縣應為商都亳城的王畿之地,也就是說商湯把曹縣做為推翻夏朝統治的根據地。湯滅夏後,定都於亳,文獻記載“故亳城在縣南20里,曹南山之陽,其旁為蒙城”,“大蒙城在縣北四十一里”,“今蒙與北亳相去三十里”。按此記載的數字距離上推算,商丘北四十一里,又西北三十里,恰在今曹縣土山集一帶,《太平寰宇記》記載,“濟陽界梁國有二亳……北亳在蒙城西北”。據論證,濟陽、梁國分界線應在今曹縣土山集一帶。《曹縣誌·疆域志》記載“在湯陵東南三里,一曰景亳,一名北亳,即此。”由此可以看出,曹縣城南的亳即北亳,又稱景亳,景亳因景山而得名。景山在縣東四十里,楚丘北,所謂“景員維河,涉彼景山”即此。也就是今曹縣侯集鎮梁固堆村,《左傳》記載“莊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說,奔亳”,歷史學家公認,漢魏時期薄縣為商的亳都,薄縣在曹縣境內“薄故屬山陽,湯所都”,又雲“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湯冢”。薄、亳古字通,湯的都城皆為亳,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北亳亦曰景亳,又名蒙亳,為湯受命之地。
《辭海》曰:“亳社猶言殷社,社以祀土地之神,建國者必先立社;殷都於亳,故曰亳社。盤庚遷於殷,亳之別名,亳是殷地大社”。《公羊傳》作蒲社,皆同音通假字,蒲通薄,薄社與蒲社同。《公羊傳》“哀公四年六月辛丑,蒲社災,蒲社者何?亡國之社也。”洪頤煊曰:“蒲是薄字之省。薄、亳古字通,薄社亦作蒲社。蒲社、殷社,殷始都於薄”。“景員維河”也就是說景山外圍之大河,就是濟水的南支,也叫黃溝,也叫黃水。《水經注·濟水》曰:“黃河支流北經己氏縣故城(今曹縣之楚天集)西,又北經景山東,此山離湯所都之北亳不遠,商丘蒙亳以北惟有此山,《商頌》所詠當即是矣”。
據文獻資料記載,商湯見九夷既穩,消除了後顧之憂,就開始行“景亳之命”,自東向西滅夏。《左傳》記載昭公四年“商湯有景亳之命”。《史記·殷本紀》上說:“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也,因景山名”。《曹縣誌·山川》又說:“在曹縣東四十里,故楚丘北,商所謂‘景員維河,涉彼景山’,即此。”如果說“景山會盟”是商湯革夏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那么景山就是一處千古不朽的“商湯革命”紀念地。商湯的亳都在曹縣,為古今眾多的史學家所公認。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上說:“湯從商丘徙居亳(山東曹縣),作滅夏的準備。”《辭海》“亳”詞條上說:“北亳……為湯受命之地。漢於此置薄縣,故城在今山東省曹縣,曹南山之陽,與河南省商丘縣北境接界處。”《後漢書·郡國志》上說:“薄縣屬梁國,湯所都也。”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說:“今曹縣左山之陽,是古濟陰郡治,縣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湯都地。”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在《說亳》一文中說:“蒙之西北即漢山陽郡薄縣地也(今山東曹州府曹縣二十餘里),其為湯都有三證。
商湯滅夏,定都“亳”。亳都作為商代第一個國都,遺址就在今河南鄭州,而不是前面文中所說的山東曹縣。鄭州市區現今仍保留著3600年前的商代城垣,規模之大,功能之完善、內容之豐富均彰顯出王者氣魄。商湯定都鄭州之後,10代商王均立都於此。所以鄭州列為中國八大古都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