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
截止2006年底,該村轄普達村、普團村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27戶,鄉村人口1491人(男性740人,女性751人),其中農業人口1491人,勞動力117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25人);以彝族、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19人,彝族68人,白族4人。
基層組織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黨支部1個,下設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7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男黨員14人、女黨員63人;村委會由副書記、主任、副主任等組成;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6人。該村黨支部1997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2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該村國土面積2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999畝(其中:田711畝,地288畝),人均耕地0.6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11畝,有效灌溉率為7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1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畝;有林地1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水面面積55畝,其中養殖面積55畝;荒山、荒地1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有527戶通自來水;有4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1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4%和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0戶(分別占總數的97%);有汽車15輛,拖拉機6輛,機車47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70戶;有2個村民小組已通自來水,有2個村民小組已通電,有2個村民小組已通路,有2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視,有2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話;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26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勞務收入等為主。2006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34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28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30萬元,占總收入的50.4%;畜牧業收入308萬元,占總收入的8.9%(其中出欄肉豬2700頭);漁業收入46萬元,占總收入的1.34%;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029%;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1345萬元,占總收入的39.2%;工資性收入282萬元,占總收入的8.2%;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0人(占勞動力的15.3%),在省內務工158人,到省外務工22人,外出務工收入230萬元。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該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距離鎮中學1.5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4人,其中小學生59人,中學生55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64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年末集體總收入39.8萬元,有固定資產28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人口衛生
該村農戶527 戶,共鄉村人口1491 人,其中男性740人,女性751 人。其中農業人口1491 人,勞動力1175 人。該村以彝、漢族為主(是漢、彝地),其中漢族1419人, 彝族68人,白族4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72人,參合率 85.3 %;享受低保 7人。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9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2.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4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22 戶,占農戶總數的 4.1%。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種植業(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種植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花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