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普通秧雞東北亞種成鳥兩性相似。額、頭頂至後頸黑褐色,羽緣橄欖褐色;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綴以黑色縱紋。眉紋灰白色,穿眼紋暗褐色。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上無白色橫紋。外側翅上覆羽橄欖褐色,羽端微具白色斑紋或端斑。頦白色,頭側至胸石板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有白色橫紋。腹中央灰黑色,有淡褐色的羽端斑紋。雌鳥體羽顏色較暗,頦和喉均為白色,頭側和頸側的灰色面積較小。幼鳥上體較暗,頭和下體皮黃色或白色,其上有褐色至黑色條紋,兩脅皮黃有暗褐色至黑色條紋,尾下覆羽皮黃色。
虹膜紅褐色。嘴幾近紅色,嘴峰角褐色,先端灰綠色,腳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85—195克,雌性92—115克;體長雄性254一290毫米,雌性228—295毫米;嘴峰雄性35—43毫米,雌性34一44毫米;翅雄性122—136毫米,雌性120—126毫米;尾雄性51—62毫米,雌性60—70毫米;跗跖雄性38—43毫米,雌性36—43毫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沼澤、水塘、河流、湖泊等水域岸邊及其附近灌叢、草地、沼澤地帶、林緣和及水稻田中,也可生活在農田的排水溝、小塊濕地、碎石坑或森林、垃圾堆和花園中。性甚隱秘。常單獨或成小群於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多匿藏在茂密的草叢或灌叢下,僅在晨昏和夜間覓食時才到開闊、空曠的地方來。在爛泥地覓食。在水草中穿行靈活自如,適應於稠密蘆葦沼澤地和半水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
性畏人,常單獨行動,見人迅速逃匿。在遷飛和越冬時,行動輕快敏捷,能在茂密的草叢中快速奔跑。也善游泳和潛水,但飛行的時候不多,被迫飛行時也是緊貼地面低空飛行,且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中。飛行快速,飛行時兩腳懸垂於身體下面。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小魚、甲殼類動物、蚯蚓、螞蟥、軟體動物、蝦、蜘蛛、陸生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其中包括革翅目、蜻蜓目、襀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等,也吃被殺死或腐爛的小型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有嫩枝、根、種子、漿果和果實,秋冬季節吃的植物性食物比例較多。在旱地或水邊的泥地中覓食,也在淺水中涉水,吃水面和水中的食物,有時邊游泳邊取食,很少潛水取食,能跳起捕食植物上的昆蟲。分布範圍
分布於蒙古北部,西伯利亞東部(葉尼塞中河上游和利納河中游),中國東北地區,韓國,日本,薩哈林,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冬天到中國東南部(海南,台灣)和日本南部越冬。中國分布在北京、天津(團泊窪、東七裏海、北大港)、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興安盟、赤峰、伊克昭盟)、遼寧(錦州、大連)、吉林(白城、吉林市、延邊、渾江)、黑龍江(大興安嶺、黑河、伊春、齊齊哈爾、綏北、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上海、江蘇(射陽)、浙江(杭州、嘉興、寧波、溫州)、安徽(合肥、石臼湖)、福建(福州、閩侯)、江西(樂安敖溪水庫)、山東(煙臺、青島、膠東)、河南(桐柏山、大別山北坡)、湖北(江漢湖群)、湖南(東洞庭湖)、廣東(深圳、福田)、貴州(興義)、雲南(永善、大理洱海、耿馬、臨滄)、陝西(周至、長安)、甘肅(蘭州、天水、武都)、寧夏(平羅、銀川、賀蘭、吳忠、靈武、永寧、中衛、。中寧)、台灣(宜蘭、蘭嶼、新竹)和香港(后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