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彈花機的起源:明代是盛種棉花時期,農村的棉花加工器具為彈花椎弓(吊弓),一直到中華民國初期才改用木製箱式彈花弓(彈花車),沿用到建國初期。1960年以後中國在日本引進了第一批彈花機!用彈花機取代了以人力、畜力彈花的景象。
工作原理
以“可調寬幅彈花機”為例。機器工作時,將需要加工的原料(棉絮),均勻攤於餵棉簾上,原料由兩對工作羅拉送給刺輥,進棉羅拉(兩對相對旋轉且帶螺紋的粗軸輥),由於羅拉旋轉,棉層在給棉羅拉強有力的握持下,不斷餵入,刺輥與給棉羅拉間約有近千倍左右的拉伸,棉層受到的握持力不斷減弱,當鋸齒對棉絮的鉤取和摩擦的作用力大於它所受的握持力時,棉絮中被梳理開的纖維就逐漸被刺輥帶走。所以,棉絮被分離為單纖維狀態,棉纖維中粘附的雜質比重大,在刺輥的高速運轉作用下,產生較大的離心慣性力,當刺條滾筒離開給棉羅拉到排雜口這一段距離時,這些雜質就在離心慣性力作用下,沿著滾筒外圓的切線方向,不斷拋射出去。而棉纖維的比重較小,離心慣性力也小,又被鋸齒鉤住,隨著齒條滾筒進入接棉板,在氣流的作用下,經輸棉通道送到集棉塵籠表面,形成棉層,隨著塵籠轉動,經壓棉輥壓平,送入二道餵棉板,同前道原理相同,而混有灰塵和短纖維的空氣,穿過塵籠網孔,經風機風道,送入除塵裝置。出棉寬度在進行一定的調節,兩邊的拉桿向外拉,加長寬度,兩邊拉桿向里推,寬度縮窄。形成的棉層,送入卷棉輥筒,自行纏繞在木輥表面。
組織機構
由牆架、進料簾、進料羅拉、刺輥、錫林、工作輥、轉移輥、道夫、剝棉羅拉機或斬刀剝棉機構、除塵刀、塵斗和卷棉筒、配電櫃及安全護罩等組成。刺輥、道夫、錫林、工作輥、轉移輥、是校過動平衡的;刺輥的刺條與槽是緊配合,錫林、工作輥、轉移輥和道夫的兩側有邊條緊靠,它們的兩端用焊錫焊牢不會脫落,運轉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