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本組名源於1963年王澤九等命名的普峪頁岩。命名地點在嵩山偃師縣葡萄峪村附近,命名標準剖面位於嵩山偃師縣佛光峪—馬鞍山。
沿革
本組命名後(1963),河南省區測隊認為普峪頁岩段的村名為葡萄峪村,簡稱葡峪,而並非普峪,因此,河南省區測隊在1963年改為葡萄峪組,簡稱葡峪組。1975年馬杏垣等論述該地區《震旦系古構造型式》一文時,特此加以說明。但是,王澤九等命名時用的地名是“佛光普照”的普峪地點。因此,本文恢復原來的命名“普峪組”。
特徵
該組底部以粉砂岩與下伏上馬鞍山組整合接觸。上部為灰、黃灰色頁岩,其底部為2—3m厚含礫粗砂岩、砂礫岩。中部為黃、黃綠、紫紅等雜色頁岩夾薄層細砂岩。下部為灰色、[JP3]灰黑色粉砂岩和碳質頁岩。
本組含大量微古植物:Archaeofavosinasp., Leiopsophosphaera minor, Trachysphaeridium sp., Peudozonosphaeraverrucosa, Reticultum figuratum, Microconcentrica induplicate,Orygmatosphaeridium exile, Nucellosphaeridium zonale, Synsphaenidiumconglutinatum, Macroptycha sp.,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本組厚158m。
分布
本組呈東西向分布,主要見於玉寨山—嵩山北坡,西起偃師縣的佛光峪,往東經登封縣少林寺一帶,更東一直延續到登封、密縣、項義三縣交界的五指嶺地區。
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
作者1:王澤九
年份1:1963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