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楊度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很具有代表性的風雲人物,在清末民初的鼎革巨變中頗有影響,卻長期遭受學術界和官方正統評價的冷落,關於他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數。在研究過程中,本書首先通過對幾種中國近代史常用研究範式的批判反思,指出每一種理論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避免用非此即彼的極端方式去審視複雜多變的歷史現象。而以往的楊度研究大多受“壓迫——革命”模式的束縛,遠遠談不上準確和客觀。
鑒於單一理論模式的局限性,本書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嘗試把巨觀的結構性分析和微觀的個體行動分析結合起來。巨觀的結構性概述便於分析楊度思想轉變的原因,微觀的個體實證性考察又可作為重新認識晚清社會的具體例證。從晚清社會結構轉變的時代大背景中,以科舉制度的變革為主線,通過再現楊度早期鄉紳階段的生活實錄和思想特點,剖析了楊度從傳統士紳向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的轉變原因和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蔡禮強,1973年8月生,河南省夏邑縣人。200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其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執行副主任。致力於近代思想史、憲政理論以及公共管理的教學與研究。
目錄
緒論探求歷史的真實解釋
一、對幾種研究範式的反思
二、選題原因與研究思路
三、作為社會整合紐帶作用的科舉制度
第一章楊度的早年活動及其思想
一、楊度早期生活階段的時代背景
二、楊度的科舉仕進和鄉紳生活
三、楊度早年的思想及演變脈絡
第二章由傳統士紳向新式知識分子的轉變
一、20世紀初的科舉變革和新教育的興起
二、漸脫舊學藩籬
三、由傳統士紳轉變為近代知識分子
四、參加經濟特科考試
第三章二次遊學日本
一、逃往日本
二、成長為留日學界領袖
三、在反對“取締規則”風潮中
第四章立憲運動之初的組黨辦報
一、清政府仿行憲政的決策
二、楊度與梁啓超聯合組黨的醞釀與分離
三、創刊《中國新報》
第五章楊度政治思想的系統分析
一、金鐵主義
二、國家主義救國論
三、用國會改造政府
四、君主立憲
第六章歸國參政
一、任職憲政編查館
二、首倡並參與國會請願運動
三、參與收回利權運動
四、為全國和平統一而努力
結語:晚清大變局中的個人與時代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