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陵白氏宗祠遺址

晉陵白氏宗祠遺址

白氏宗祠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原為明朝刑部尚書白昂專祠,由其子白埈(鎮國將軍)於明弘治三年(1490)主持建成。現白氏宗祠坐西朝東,共2進,系硬山式磚木結構平屋。第一進門廳,正屋6楹3間,南北兩側有輔助房。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宗祠作為家族悠久歷史的象徵與標誌。放眼中國,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身影。

基本信息

宗祠位置

晉陵白氏宗祠遺址位於常州市天寧區紅梅街道采菱村東北角京杭大運河與采菱港(河)交匯處。

宗祠歷史

白昂當年為朝廷剿匪平寇功績顯赫,治水築堤成績突出,賑災濟眾廣得民心,為官忠貞清廉公正。弘治皇帝曾贊其有“宏裕之量,明達之才”。在他逝世後,為表彰其功績,敕命建專祠,並敕授太子太傅銜,親筆御書“宏裕明達”匾額高懸於祠堂。並命常州地方官員每年春秋祭祀之。

數百年中,白氏族人曾先後8次編修宗譜時也曾多次修繕過祠堂,特別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三世孫白禹等創建宗祠,並書“白氏宗祠”及堂號“仁榮堂”匾額。民國5年(1916)重修家譜時,十八世孫族長子白駒主持籌款修祠,當時規模為3進各5間,江南大儒錢振鍠曾書“白氏宗祠”橫匾,懸掛於大堂上。解放後祠堂曾辦過國小,作為鄉政府駐地,辦過棉織廠、印刷廠等,房舍不夠還在第一進天井中搭建樓房。由於年久失修,房屋已破敗不堪,原第三進廳屋屋面已被拆除,白氏族人於2007年5月16日奠基,在原地上改建了晉陵白氏宗祠,並於當年12月22日(農曆冬至日)竣工。

宗祠概況

門廳正中前建門樓,門額上書“晉陵白氏宗祠”。前置柵欄門,後置朱漆大門,門上方懸掛“尚書府”匾額,大門兩側置有一對清代“獅子戲繡球”浮雕抱鼓石,門廳後部置有白泰官塑像。門廳後為大天井庭院,庭院中間砌置一座照壁,上有毛澤東手書白居易《琵琶行》和白氏族人編列的“晉陵遠祖世系表”,照壁後豎立一尊先祖白居易塑像。並豎有兩塊弘治皇帝表彰白昂的御碑。天井兩側築石刻沿廊,分列白氏先祖及介紹近現代白氏名人功業。第二進享堂,10楹5間,前檐下築翻軒沿廊,懸掛“仁榮堂”匾額,廳內正中高懸明弘治帝親題的“宏裕明達”匾額,並供奉白繼升、白昂、白貽清等3尊塑像。此進房屋高敞亮麗,為常州祠堂建築中少見。

晉陵白氏

晉陵白氏是江南望族,其始祖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將白乙丙,戰國時秦國名將白起也是先祖,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為遠祖。白居易由太原徙居濟陽。宋朝時承事郎白繼升因避戰亂由洛陽徙居晉陵(今常州)延政鄉三渦溪(今武進盧家巷三渦村),為晉陵白氏始遷祖。繁衍至第四世,白氏始分三房,其第三房白均禮於明洪武十年(1377)自三渦溪遷居東門外白家橋(政成橋)采菱村,成采菱支。

晉陵白氏自白繼升徙居晉陵起,已綿延三十世,子孫繁衍逾八千。歷史上白氏以詩禮傳家,特別是明清兩朝,科舉中式者不斷。白氏自遷常第六世白瑜於明永樂二年(1404)開白姓首中進士以後,五百餘年中出進士13名,尚書2名,舉人、貢生、秀才等達230餘人,享有“七代科名”、“父子進士”、“四世進士”等美譽。歷史上白氏先賢首推白昂。白昂(1435—1503),字廷儀,明天順元年(1457)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太傅銜,是明代著名的治水功臣之一,曾主持治理黃河水患,築堤,疏導黃、淮河水入海。弘治三年(1490)為根治高郵段運河水患,在甓社湖堤東開鑿復河築堤50里,人稱此堤為“白公堤”,從此漕河上下數十年無大患,至今高郵百姓仍受益。當今白氏英才,遍及工、農、商、政、軍警、教育、醫藥、科技、文藝等領域,成績斐然,貢獻傑出,為社會所重。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