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規模
街道兩側明清時代的茶莊、煙店、票號、錢莊、斗行、當鋪等數百家商業鋪舊址和巨商大賈和千餘處豪宅大院,保存完好,古樸雄渾、飛檐挑角、梁枋交錯、鱗次櫛比。建築專家稱之為“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匯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縣城建制、街道規劃、民宅建築和商業布局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也是反映明清時代晉商輝煌的歷史見證。祁縣先後利用這條街上的商號舊址和民居宅院開辦了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全國最大的珠算博物館、明清家具博物館、晉商鏢局、度量衡博物館等旅遊景點,恢復了明清商業老字號的牌匾、幌子,再現了古城明風清韻、商賈雲集的生動畫卷。
2011年,祁縣晉商老街以名列榜首的驕人成績成功入選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歷史沿革
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距今1500多年歷史。古城街道兩側坐落著上百家保留有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茶莊、票號、煙店、錢莊、斗行、當鋪等商業店鋪舊址和民居宅院。1994年1月,作為中國商業金融古城和北方漢民族歷史、建築、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和傑出典範,祁縣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統稱晉商老街。[2]山西祁縣歷史悠久,古稱“昭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時為晉大夫祁黃羊食邑,是山西中部最早出現行政設定的地方。祁縣,作為“縣”,在公元前514年就出現了。這是全國最早稱“縣”的地方。在全國2000多個縣中,祁縣可算得上“縣齡”最長的“老資格”了。祁縣的縣城,歷史上曾變換過3個地方。最早的縣城在緊靠祁縣南山的古縣鎮,第二個縣城在“五里圪塔”之東南的祁城村,最後的縣城,即今祁縣古城。祁縣最早的縣城建在古縣。古縣分為上古縣、下古縣兩個村。祁奚是晉獻公的四世孫,本姓姬,因食邑於祁,遂以地為姓,改姓祁,即是歷史上有名的祁黃羊。祁奚身居古縣,統領著北起太原、南到靈石的大片領地。那時“縣制”尚無,祁縣還沒有出現,祁縣的古縣鎮,在當時並不稱“縣”,古籍書上查不到,我們估且把它稱為祁奚管轄昭餘祁而居住的官邸。
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晉國六卿把昭餘祁劃分為7個縣,祁縣為七縣之一。晉六卿(晉六卿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之一——魏縣子派一名叫賈辛的大夫,到祁縣主政。賈辛為祁縣歷史上第一任縣官,賈辛仍居上、下古縣,祁縣歷史上有了第一座縣城。
第一座縣城從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起,到公元3世紀末期止,歷時800年。晉武帝司馬炎時期派李喜為祁縣縣令,李喜把縣城從古縣向北遷移,遷到現在的祁縣祁城村。這是祁縣縣城的第一次大遷移,祁城村作為祁縣的縣城,從公元3世紀末到公元5世紀末,前後經過了200多年。
受古代祁縣自然生態變遷的影響,北魏太和年間,祁縣縣城進行第二次大遷移,遷移於昭餘古城(今祁縣古城)。古城池為土城,偏正方形,在城池的東南方向缺一直角,因此,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頭上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現存古城東西長為850米,南北寬為700米,城池總占地面積54.9公頃;古城建築風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匯宋元明清之法式”,是明清時期晉商輝煌的縮影,保留了中華民族建築、文化、藝術領域的精華,是旅遊資源的富集區。城區布局以十字街口為中心,東、南、西、北4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以十字交叉為骨架,全城輔以28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齊規範,與主要大街平行,顯得整個布局結構嚴謹,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建築設計的風格。而在個別街巷的走向處理上又匠心獨具地增添一些不規則型,使得整個城區布局既整齊合理,又不呆板。古衙署、古寺廟、古書院、古驛站等公共設施排列有序,配置齊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臨街鋪面,全為商號店鋪,建築多為二層磚木結構,明柱出檐,木雕裝飾,油漆彩畫,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1994年1月,祁縣作為中國商業金融古城和北方漢民族6000年歷史、建築、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和傑出典範,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老街格局
祁縣古城是依據中國封建社會漢民族傳統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縣城,無論是“紗帽城”的形制,還是南正北直、東西對應的城區布局,裝飾彩繪、光彩奪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層結構的臨街商鋪,循韜遵規、嚴謹眾多的寺廟樓閣,都達到了使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在中國建築史和美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多年來一直是同濟大學等全國許多高校及各類畫院的實物教材。祁縣作為晉商故里,是明清時期全國的商業金融中心,古城內現存明清時期幾百家商號店鋪舊址,向世人昭示著當年茶、票、斗、典、布、雜等百業的繁榮;長裕川茶莊等18處舊址述說著晉商開闢茶葉之路的艱辛;合盛元、大德恆、大德通、三晉源等12家有影響力的票號展現了祁縣執全國金融牛耳的輝煌;昭餘書院、競新學校舊址體現出晉商培養人才的遠見卓識;各類行規、號章史料蘊藏著晉商誠信為本、兩權分離的經營之道。可以說這些商號店鋪舊址更加凸顯出晉商老街包羅著萬千晉商文化。
晉商老街的建築,有物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許多商號、宅院的額、匾、楹聯等都出自歷代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的遺作珍品,文品高雅,底蘊厚重,讓人痴迷,令人陶醉。許多巨商大賈以商盛戲,組班承戲,對晉劇的產生、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東大街渠家大院內的戲台就是當年晉劇第一家字號班“上下聚梨園”的發源地,祁太秧歌也是從這塊土地上興起並唱響全國、飲譽海外的。
文化價值
祁縣古城的東、南、西、北4條大街統稱為“晉商老街”。晉商老街仍然是保持和延續著明清時期傳統風貌的商業步行老街,是保持地方傳統文化特色較好的文化老街。街巷空間——晉商老街空間結構呈十字形態,縱向各通向古城的4個城門,橫向通過小巷與老街平行的小街相溝通。老街街面寬為5至7米,用赭紅色粗石鋪地。
建築格局——老街兩側店鋪大多為北方的一進或多進四合院,臨街建築多為兩層,一層用作商業、作坊,二層為庫房,為典型的前店後坊、住宿型制。店鋪面闊一般為五間,每間開間約在2.5至3米之間,進深較大,有的如聚全堂藥鋪進深達9米。
建築風格——街區兩側店鋪古樸端莊,夾道而立,錯落有致,一色的傳統木結構、小青瓦、磚雕馬頭牆及挑角門樓,仍保持著明清以來晉中作坊和晉中民居的建築風格,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開敞式經營,採用木質夾扇門,門面全部油漆彩繪。斗拱、欄板雕繪花鳥蟲魚等吉祥圖案,大多數店家都請名家題寫店名,採用黑、蘭底金字橫匾。晉商老街是晉中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條具有多時代特徵、具有鮮明個性價值的老街,在晉中同類型的老街中保存完好而且最具有代表性。
祁縣歷來民風淳樸,民眾勤勞節儉,崇尚禮儀,秉承陶唐遺風。文風深厚,尊師重教,創辦於金代的昭餘書院、民初的競新學校舊址猶存。祁縣是晉劇和祁太秧歌的發祥地,中華內家拳——戴氏心意拳的發源地,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商風誠信,以義取利,知人善任,敢為人先,有“匯通天下”之美譽。
明代中葉,祁縣商業逐步繁榮昌盛,老街商業已成規模,密排著70餘家店鋪,鱗次櫛比,多為前店後坊式的四合院或多進院,院的臨街鋪面多為面闊五間,雙坡硬山頂、卷棚頂,院門多為挑角門樓,裝修豪闊,雕飾精美;清代商業鼎盛時期,店鋪種類更是覆蓋了各種行業,老街曾經盛極一時;民國時期,受戰亂影響,城內市場蕭條,店容不整,一些店鋪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經公私合營,多數店鋪變為國營商店,有的改為民宅,一些鋪面結構有所變化,少數店鋪改為現代門面,然大多店鋪的傳統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原狀;80年代後,隨著個體和私營經濟的發展,主要商業街兩旁,個體店鋪蓬勃興起,原改為民居的一些店鋪恢復為鋪面;進入90年代後,根據古城保護規劃要求,各主要街道的店鋪修葺,按照“整新如舊”的原則,保持原格局、原材料、原工藝;1998年,縣政府將恢復老街店鋪的明清風貌列入全縣十大重點工程之一,鋪面維修突出青磚青瓦、木結構板門特色,並重新油飾彩畫,製作懸掛老字號牌匾、宮燈、商幌等,共耗資95萬餘元。
晉商老街位於古城中心,是當年商業最繁華的街道,包含了多種行業:錢行、當鋪、油業、糧行、木器行、貨棧旅店、麻布行、顏料行、肉行、煙業、鞋帽業、漆行、花店業、茶莊、票號、糕點行、綢緞莊、雜貨店等。街道左右兩旁依然店鋪林立,當年有名的大德恆票號、大德通票號、馳名老字號“是盛樓”糕點鋪、“祥雲集”煙店、“永聚祥”茶莊等店鋪的舊址如今依然佇立。至今在老百姓中間仍流傳著這樣的商業廣告語:“要剃頭榮華樓,要吃好的是盛樓,要穿鞋義元齋,要扯布兒上泰來。”可見當時也很講究商業品牌和知名度。晉商老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突出的歷史風貌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文物古蹟
坐落在晉商老街東大街33號的“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主人曾是清代晉商巨賈,在縣城裡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渠家大院整個建築群總面積2.3628萬平方米,現已開發出75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體院落外觀為城堡式,內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台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稱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築特色。利用這一建築奇葩開闢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採取原狀陳列和系列展出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實物、圖片、模型、雕塑等手法,揭示了晉商文化的內涵,藝術地再現了晉商的輝煌。此外,大院還推出了互動項目“和詩擇婿”及祁太秧歌演唱活動。“長裕川茶莊”是渠家開辦的茶莊總號,為晉商中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利用茶莊舊址創辦的晉商茶莊博物館,向遊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茶文化悠久的歷史、博大的內涵,既是讓遊人了解中國茶文化知識的課堂,更是供遊人品茗、納涼、娛樂的好地方。
“晉商鏢局”是渠家大院渠仁甫大宅院的轎車院。通過大量的圖片、文字及實物向遊人介紹了鏢局的起源、發展、衰落的過程和當年鏢師主要武功戴家心意拳的形成、發展、傳承情況,以及它們對晉商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館內開設有心意拳培訓班,聘請戴氏心意拳傳人進行演練。推出“學一手你再走”的互動項目,使昔日秘不外傳的戴氏心意拳日益發揚光大。
“度量衡博物館”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49號,利用巨商大賈渠氏家族的後裔渠本翹(渠本翹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愛國主義者、創辦民族工業的先驅)的故居創辦,館內陳列有近千件從遠古至民國年間用陶、骨、銅、鐵、玉、瓷、石、木、竹等材料製做的各式尺、量、釜、斗、升、權、秤、天平、戥子,採用以物歸類、以史述變、以物系用的方法,系統藝術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度量衡的產生、發展、統一、完備歷程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發揮的作用。館內還配備有可讓遊客參與、體驗的度量衡器具,是遊客了解中國古老文明、學習度量衡知識的基地,更是遊客游中求趣、啟迪益智的好去處。館內開展“我與古人比身高”測身高、稱體重等參與項目。
“珠算博物館”位於晉商老街原渠家經理院的主院內,較系統地向遊人展現了近千種各式各樣的算具和目前徵集收藏的部分珠算資料,揭示了作為晉商文化精髓的珠算術的博大精深。館內陳列著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個時期的算盤,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一家專門收藏、研究、弘揚珠算文化的博物館。
“雨樓明清家俬博物館”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32號院,依託明末清初古建四合樓院展示晉商大戶舊時所用家具及擺設,館內收藏有柴檀、黃花梨、紅木、櫻木、桂圓木的家具和各時代的陶器、瓷器、玉器、字畫等幾千件藏品。
“聚全堂藥鋪舊址”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15-21號。該藥鋪占地面積672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鋪面、過廳、二層統樓,兩側為東西廂房。現存建築中鋪面、過廳為明代建築風格,統樓、東西廂房為清代建築。鋪面臨街而設,台基低矮,形制簡明,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筒板瓦頂,明間為入院通道,次、梢間為鋪面,店內梁架為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柱頭斗栱為一斗二升交螞蚱頭,門窗裝修已改。過廳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前檐設廊,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柱頭斗拱三踩單翹,柱頭看面斜砍。統樓為上、下二層,下層為磚券窯洞,上層為木構,清小式建築,單檐硬山頂。此舊址於2004年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德恆票號舊址”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51號。清光緒七年(1881年),喬‘在中堂’十世孫喬錦堂開設大德恆票號,主要辦理匯兌銀票以及存款、放款業務,1934年歇業。舊址現存房屋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74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東西並列的3個院落組成。西院、中院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均建有臨街鋪面、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兩院臨街鋪面面寬均為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前檐以明柱、格扇封牆,明間設門樓。東院現僅存鋪面與正房。正房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坡硬山筒板瓦頂,前檐額枋以木雕、彩繪、篆書題記裝飾。臨街鋪面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明間闢為入院通道,設拱券形院門,次間為鋪面。2003年公布為晉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聚祥茶莊舊址”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45號。清末,個人集股設立永聚祥茶莊,股東為何家,採用南茶北銷方式經營,1949年後公私合營。舊址現存房屋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821平方米,坐北朝南,由臨街鋪面、巷道廂房和南北並列的三座四合院組成。三座院落均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建有東房、正房,兩側為南北廂房。臨街鋪面建於0.6米高的磚砌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筒板瓦頂,明間辟院門。
“泰來綢緞莊鋪面”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14號。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243平方米,坐南朝北,一進二院。前院為二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鋪面、正房,兩側廂房為里五間外三間結構。後院為一進院落,現僅存正房、西廂房。鋪面臨街而設,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檐卷棚頂,一層明間辟院門,門外設單坡頂木構門樓三間,門樓施五踩雙昂斗拱。前院正房為二層統樓,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一層前出廊,磚砌拱形、方形門窗,裝修原制不存。1992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盛元票號舊址”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11號。清道光七年(1827年),榮仁堡郭逢源與城內張廷將合資創辦合盛元票號。最初資本白銀6萬兩,首任經理為祁縣季家窯的渠首昌。經營期間在北京、上海、漢口等地設分莊10處,並在日本神戶、東京等地設立分號開展國際業務。1914年歇業。合盛元票號是清代晉商票號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我國開展國際金融業務較早的票號,對於研究我國金融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舊址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79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四合院構成,院落間有甬道相通。兩座院落布局基本相同。院落四周建有帶垛口的高大院牆,院內中軸線上均建有南房、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院建築較為精緻,正房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坡硬山筒板瓦頂,灰瓦雕花正脊。明間前設卷棚式抱廈,抱廈施五踩雙昂斗拱,木構件上保存有描金彩繪。1992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街保護
20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掀起了城市建設的高潮,為了確保古城保護修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繼制定出台了《祁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強保護祁縣歷史文化名城的若干規定》、《祁縣人大常委會關於保護祁縣歷史文化名城的決定》、《關於保護和修復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關規定》、《祁縣古城保護管理制度》、《祁縣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祁縣渠家大院文物保護規劃》、《渠家大院周邊環境整治規劃》、《古城十字大街規劃建設方案》、《祁縣旅遊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範性檔案政策,並多方籌集資金,先期完成了大量基礎設施的改善工程,包括對晉商老街4條大街完成了三線入地、給排水系統、路面石板鋪裝、古樸燈飾安裝、臨街鋪面修繕等。開闢了6個旅遊景點,為下一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古城保護工作日益嚴格和完善。通過20多年的努力,祁縣古城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把保護古城、打造晉商老街這一文化品牌作為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重點工程來抓,提出了指導性的工作思路:“晉商老街保護修復工程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針為準則,按照‘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體運作,漸進改善’的指導思路來展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修復。依法保護好街區現存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等,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首先對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古蹟進行重點修復和展示。
二是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晉商老街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和傳承街區特有的戲劇、曲藝、習俗、傳統手工藝、傳統作坊、人文精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是街區歷史風貌的保護。修復歷史街區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區內不協調建築。
四是市政基礎設施進一步配套建設。對大小街巷內給排水、供電、供氣、安防、通訊、道路系統進行整治,將現代化的設施通過地下入戶。在具體實施中要堅持最大可能保留舊有建築及歷史信息、體現真實的傳統構造的建築形式表達;整治與歷史風貌不協調建築的外立面時均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與構造做法,力求反映晉商老街風貌的原真性,而內部空間則立足於建築的使用功能與滿足當代的生活需求。
保護資源與開發利用相協調
古城及老街經過20多年的保護與利用,明清風貌保存較好。1998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專家羅哲文、鄭孝燮二位先生來祁考察古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北京有故宮,西安有兵馬俑,而祁縣有民宅店鋪千處。”老街也被世人逐步認識和高度重視,由於有市民的積極參與保護工作,古城及老街成為了人們品味明清風貌城鎮的範例,旅遊業隨之興起並逐步興盛。如今,古城的保護工作仍在繼續,市民的保護意識仍在不斷加強,同時旅遊工作也隨著古城知名度的提高在不斷推進。
社區居民參與保護與改造
在近幾年的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古城人民對古城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積極保護歷史街區既是留住城市記憶、保護城市遺產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因此,許多市民積極參與其中,在改造過程中,尤其是居住在老街的市民們積極配合政府出台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按照街道改造要求進行保護利用。老街是全城改造最早的街道,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逐步進行,特別是在1998年,縣委、縣政府發動老街上的單位及市民對老街實施了“百家修復大會戰”的行動,在專家指導下,不改變原狀,按原樣修復,“修舊如故”;又於2009年編制了《古城十字大街規劃建設方案》。
經過上述努力,晉商老街終於又重現了往昔的古樸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