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全鎮地勢南高北低,地貌特徵是山區、丘陵、圩區兼而有之,大體為“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全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7℃,無霜期235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日照2122小時,境內較大山峰有尹家大山,海拔243米,次為宿山,海拔174米。北有滁河,境內有一條人工開挖的導流河。
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導流河沿線形成百萬家禽養殖走廊,年生產櫻桃谷鴨和“三朵花”白鵝120多萬隻,號稱全縣第二糧倉的滁河聯圩已成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展現一片現代化的田園景象。
礦產資源有儲量200噸以上,純度達99%的東興石英砂;有儲量極大的褒北高嶺土;有儲量相當豐富的袁沖奇石和大聶、山窪的石灰石和優質煤。
境內旅遊資源很有特色,一是以古昭關為主的人文景觀風景區,春秋時伍子胥為報楚王殺父、兄之仇,所達的昭關名揚天下,現關口屹立雄偉壯觀的伍相祠;二是以昭關溫泉為主體的自然景觀風景區,昭關溫泉,全縣獨有,日溢出水量2100噸,溢出水溫43℃,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可興建供人們娛樂休閒的度假村。目前,已被江蘇客商開發利用發展成為巢湖市熱帶魚種繁殖基地。
(二)建國以來,昭關人才濟濟,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紮實工作,盡職盡責。從政,為國效力,為民服務,蔣品參軍轉業,曾任兩淮煤炭基地副總指揮。作為基層幹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原鄉計生辦主任沈兆翠1995年榮獲安徽省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稱號;原鄉人大主席丁昌貴2003年被評為安徽省抗洪搶險先進個人。從軍,立志保家衛國,葉傳訓、吳讀文、強義武、李申奮四人,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88年在部隊一同榮立二等功。務農,為改變家鄉面貌作貢獻,山窪復員軍人朱立森,紮根深山28載,汗水換來滿山綠,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表彰為優撫對象先進個人;山窪青年任良平,高考落榜不落志,發展經果林,闖出致富路,全鎮第一個省勞模,又被團中央、農業部聯合表彰為全國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季家美,飼養鵪鶉蛋雞創大業,成為巢湖市“十佳雙學雙比”女能手。
昭關的莘莘學子,發奮苦讀揚美名,嚴善平留學日本,38歲成為經濟學教授;蔡東東,清華大學畢業,現在中國運載火箭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汪浩、魯自健在一年內分別考入清華、復旦名牌大學,還有金家琪、賈延安等多人,正在攻讀研究生……他們為家鄉人民爭了光,他們是昭關人的驕傲,他們是昭關人的優秀代表。
(三)“過去的昭關鄉,有山光禿禿,有田難打糧,一日三餐糠菜代,住著土坯茅草房;現在的昭關鎮,山山長著搖錢樹,田地畝產‘噸’字糧,人人衣食住行樣樣好,戶戶勤勞致富奔小康。”這首順口溜,描繪出新舊社會兩個時代的縮影,前後一對比,一憂一喜兩重天!
1949年1月22日,昭關人民喜獲新生。建國58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產值達到1.97億元,人均純收入2940元。工業方面,從無到有,通過改制,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已形成建材、軋花、麻油、麵條、出口服裝五大支柱產業;農業方面,大搞水利建設,在圩區,相繼建起柴灣、三八、新河、小聶四個電灌站,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在山區,先後興建昭關、下毛、大山窪等7座中小型水庫,深挖百口以上當家塘,農民犁田由耕牛換“鐵牛”,農田灌溉變車水為提水,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使糧油棉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交通、郵電、供電方面,善尉路橫貫東西,省道古塔路穿境而過,村村通砂石公路,全鎮私人有三輪車、農用車、中巴車、桑塔拉、小面的計程車上百輛;水路有謝集順運、柴灣兩個碼頭,上通古河,下通長江。郵電方面,謝集有郵電所、電信支局、移動聯通分公司。2005年全鎮用戶安裝程控電話近4000門,擁有手機5500部。謝集有供電所,擁有2條10千伏高壓線路,安裝變壓器117台,容量6493千伏安,2005年,全所供電量突破320萬千瓦時,售電量達297萬千瓦時。
建國以來,全鎮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2005年經過調整後的中國小有11所,在校學生3743名,鎮有文化廣播站,設有調頻廣播台,村村有廣播放大室,2004年建成昭關衛生院門診大樓,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2005年,全鎮居民儲蓄餘額達4200萬元,與2000年相比,五年增長1.52倍。農民收入增加了,主要用於改善居住條件,不少農戶拆除平房建樓房,彩電、冰櫃家家有,空調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四)為實現昭關經濟新的起跳,加速奔小康進程,鎮黨委、政府確定“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總體奮鬥目標,認真實施科教興鎮、依法治鎮、文明建鎮三大戰略,農業上更新觀念,最佳化產業結構,走立體化農業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