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鈔 | |||||
拼音: | |||||
解釋: | 1.破舊的紙幣。因用久鈔面字跡模糊,故稱。 |
相關詞條
-
鈔法
鈔法是中國古代關於紙幣發行、流通、兌換的法令。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因而也最早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鈔法,並為不少國家所仿行。
鈔法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鈔
由國家統一發行過的紙幣,統稱為鈔,包括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等。鈔面幣值分十等﹐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稱為大鈔﹐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文...
字義 歷史發展概況 金 元 明 -
“昏爛鈔印”銅印
"名字:元至元二十五年“昏爛鈔印”銅印級別:一級年代:元尺寸:縱9 ,高7.5 厘米來源: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出土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杙鈕
概況 詳情 -
元至元二十五年“昏爛鈔印”銅印
元至元二十五年“昏爛鈔印”銅印是元代文物,縱9厘米,橫4.2 厘米,高7.5 厘米,是用來驗證破爛、模糊紙質鈔票的印信。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文物歷史 -
鈔[紙幣交鈔、寶鈔的簡稱]
和各行省設定了負責管理紙幣印造、發行、兌換、檢驗偽鈔、回收昏鈔等之機構...(新鈔)和相應數目的鈔本銀﹐諸人持鈔赴庫易銀或以銀易鈔﹑以昏鈔(爛鈔)易料鈔...﹑鈔﹔行用庫只管昏鈔﹑料鈔兌換。其後又頒布了禁用銅錢的命令。大德八年...
金 元 明 -
四分律行事鈔
四分律行事鈔。佛教文獻,三卷。唐·道宣(596~667)撰。具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略稱《行事鈔》。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冊。作者為律學南山宗的創始...
四分律行事鈔 正文 -
交鈔
交鈔簡稱“鈔”。金朝與元朝的紙幣名。金朝紙幣的發行早於銅幣。海陵王貞元二年 (1154年) 遷都燕京後,以國內銅少,仿北宋交子,發行交鈔。金朝交鈔有大鈔...
歷史沿革 金朝時期 元朝時期 -
平準鈔法論
平準鈔法論是中國宋末元初人葉李(公元1242~1292年) 對紙幣發行管理的認識。早在南宋時,葉李即曾就紙幣發行管理問題擬出鈔幣條劃上呈南宋政府,但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