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書院

明經書院

元皇慶元年時,在江西所建造的書院。

明經書院

位於江西婺源。元皇慶元年(1312)胡淀建。捐田350畝,建屋200間。有大成殿、講堂及齋舍等。其前有明誠、敬義二塾。知州黃維中聘胡炳文為山長入主教事,請於朝得賜額“明經書院”,國子司業吳澄有記。歷10年而“學者盈千人,遂上其名數於官,造州學大成殿”,“一時弦誦之盛,蓋甲於東南”。後任山長有餘元啟、李惟誠、胡世佐。元至正十三年毀於兵。明成化十六年(1480),知縣丁祐等重複,中作堂為講道之所,左有祠以奉炳文,右為室以居諸生肄業者。學士程敏政有記。後圮。萬曆十二年(1584)邑侯萬國欽率族人重修,邑人潘士藻記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合族移建於鳳山東麓。

相關信息

考水的書院

考水自唐末宦官胡清後,一直重視教書育人,有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拜題考水為“明經學校,詩禮人家”的題詞為證。光緒《婺源縣誌》說:元至大三年(1310),鄉人胡淀為紀念始祖明經進士胡昌翼,同時也是紀念朱熹的題詞,創建了“明經書院”。知州黃惟中還呈請朝廷賜“明經”額匾。一時“四方學者雲集”,“歷數年,學者至盈千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書院遭兵炎焚毀。萬曆十二年(1584),邑侯萬國欽諭合族重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考川胡氏合族將書院從原西山麓移建於鳳山東麓。
受明經書院影響,考水在歷史上還先後建有石丘書院、雲峰書院、藏書樓、藏雲樓和精舍、文昌閣。洪武二十年的《明經胡氏宗譜·序》中曰:“考川富貴繁麗,吾無所羨;惟比屋書聲,他處所無,為可敬羨耳。”
朱熹為何為考水書院題辭?因為其父朱松與考水胡昂(字平甫),是重和戊戌年(1118)同科進士,重和戊戌年婺源還有1名進士,名叫余道潛,沱川理坑村人。

考水的名人

明經胡氏由於重視教育,故村人多能刻苦攻讀,並在科甲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考水村除胡昌翼於公元925(?)年榮登明經科進士第外,根據民國庚申《婺源縣誌·科第》統計,自北宋熙寧至南宋鹹淳的165年裡,村中有16人登進士第。

考水皇子墓

令人矚目的明經胡氏始祖皇子胡昌翼墓,已有1002年的歷史,幾經修整,至今保存完好。
墓地為鳳字形,墓葬為八卦形。門堂前立有一方青石古碑,刻陰文篆書“始祖明經胡公之墓 ”八個大字;碑座左右分別鐫有篆書“明經胡氏”、“三延並茂”字樣,期望胡昌翼3個兒子(延進、延賓、延臻)宗族繁茂,代有名流。
拜謁皇子墓,須穿過九級坦地,然後再登九層“金階” (含九九歸一意),方可抵達群山圍拱、雲氣凝集的墳陵。民間相傳,這是塊風水寶地,預言後裔一定會得到祖宗的遺澤和蔭庇。果然,宋、元期間,出了以胡伸為代表的胡氏“七哲名家”,清代出了制墨名家胡開文、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學梓、紅頂大賈胡光墉,現代出了著名學者胡適等,使“明經胡氏”成為天下大族。
佇立皇子墓前,近處佳木蔥蘢,遠處雲樹依稀,前方峰巒九重,後方疊翠群山,頓感九分肅穆,十分莊重。回首明經胡氏的來歷,不禁令人感慨不已:
考水村明經胡氏本姓李,為李唐帝室之胄。對明經胡氏改姓和遷入婺源,《婺源縣誌》、《考川明經胡氏宗譜》中都有較詳的記載: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正月,帝都由長安移遷洛陽,二月,昭宗至陝州,因洛陽宮闕未建成而滯留。三月朔日,皇后何氏產小皇子。四月,朱溫奏:“宮室已成,請發車駕。”御駕途中,昭宗已察朱溫欲篡權。遂遣宮人諭:“皇后新產,未任就路,請俟十月東行。”朱溫怕夜長夢多,遣牙將寇卿速至陝州,督促昭宗東行。”何皇后與昭宗知道事情已難以逆轉,便將新娩小皇子裹以御衣,侑以珠寶,破指血書交內侍朗胡清(又名胡三公, 婺源人)和奶娘乘亂逃脫,匿諱民間。
朱溫先殺李曄,繼而殺何皇后與諸皇子,其中有九個皇子被朱溫投屍九曲池中。 據查文獻,唐昭帝李曄前十七子,皆有名號,唯獨何皇后在陜州所生的小皇子無名無號,且下落不明。是胡清匿皇子南逃徽州婺源考水隱居,留下李唐龍種一根血脈。從此君隨臣姓,皇子改李易胡。
皇子胡昌翼21年後榮登明經科進士第。當其正欲赴任時,胡清破牆掏出龍衣御衫,珠寶血書示以太子。把大唐敗落的歷史和江山易主的故事濃縮在皇子胡昌翼眼前,讓昔日皇子全然醒悟。為此他終身不仕,耕讀鄉里,建明經書院講學傳道,懷古於幽谷,射獵於大澤,訪友於僻壤,舒胸於高台。胡昌翼著有《周易傳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傳摘疑》一卷。
因胡昌翼榮登明經科第,鄉人敬稱為“明經公” ,其後子孫世以經學傳家,署其族號曰“明經胡氏”。

湖南省茶陵明經書院

明經書院位於湖南省茶陵縣火田鄉,據 《茶陵州志》記載,南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追剿楊么農民起義軍曹成部,率兵八千由江西轉戰茶陵,火田鄉民尹彥德帶著物資師三日。岳飛對此大力讚賞,說 “彥德長者,財有餘,而學不足,當以一經教子孫”,並將這28個字寫下來送給尹彥德。隨後,南宋文學家楊誠齋,從汴梁親書 “一經堂”相贈。受此鼓舞,尹彥德的兒子尹士望,在 “一經堂”附近,又建造 “明經堂”。
岳飛奏請朝廷,從國子監選派太學生前來掌教,教授尹姓子弟。宋高宗趙構獲悉,賜 “明經堂”為 “明經書院”。由此,茶陵告別了沒有書院的歷史,第一所宗族書院在火田鎮落成。在此攻讀數年後,尹士望的3個兒子、1個孫子先後成為進士,族人也多有中舉者。
南宋淳熙十六年 (1189),中過進士的族人尹子房回到老家,於祖居前重建明經書院,率子弟攻讀其中,並撰有 《明經書院記》,書院一度興盛。宋末元初,明經書院漸至蕭條,改建為長生觀,尹氏子孫仍在其中讀書,後遭戰火焚毀。
明朝洪武二年 (1369),長生觀得以修整,書院再次興旺。嘉靖年間 (1522~1572),大儒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湛若水、鄒守益等應邀至明經書院講學。
初建時,明經書院一進前後三棟,有講堂、齋舍、藏書樓等,規模空前。如今,在火田鎮五門村二組,還可找到 “一經堂”匾牌,以及 “明經書院”的殘垣斷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