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起封建時代的后妃、許多人都對她們沒有好印象。確實,我國歷史上后妃憑藉自己的特殊身份,營私結黨,擾亂朝綱,甚至禍國殃民的事情,時有發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賢慧有德,深明大義,為清明政治、穩定社會起了積極作用。
明德馬皇后,為後漢明帝(顯宗)的皇后,一生以儉樸自奉,不信巫祝,侍人和善,約束外家著稱,死後縊號明德,為後漢一代賢后。馬皇后為後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幼女,有四兄二姊,父母早喪,其父馬援出征五溪蠻,病歿軍中。因平時曾結怨於二駙馬、虎賁中郎將梁松與黃門侍郎竇固,他們二人趁機誣奏馬援於徵服交趾後曾把大量珠寶據為已有。光武帝大怒,削去馬援的新息候爵位,並將追論其罪,致使馬援靈柩運歸,妻兒不敢報喪,亦不敢葬入祖墓,五溪蠻平定後論功行賞,賞亦不及馬援,但蒙冤之事總算是不了了之了。馬皇后之母藺氏既傷夫死後蒙冤,不久,其最寵愛的少子客卿又告夭折,雙重打擊,使她患上了嚴重的怔忡之症,其時後方十歲,毅然代母負起掌理家務的重責,舉凡敕制僮婢、內外咨稟,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不讓成人,得到宗親鄰里的普遍讚賞!
東漢明德馬皇后(公元39年-79年),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南)人。馬援不僅是一代名將,更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也是當之無愧的智者。當時最有勢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據隴西的隗囂是他的同鄉,對他信任無比,言聽計從,而占據蜀中的公孫述則是他的同學,待他也是殷勤無比,許以封王。可他認為這兩人都不會成氣候,偏偏投向了素不相識的劉秀。劉秀初見他時,很謙虛,說:卿遨遊二帝之間,見到你令我自慚形穢。馬援說出一句既令後人驚訝、也為後人佩服的話,他說:當今之時,並不只是君選擇臣,而臣也要選擇君。這話有些離經叛道,很有些現代味道。馬援有許多名文、名句流傳後世,如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都是他激勵自己的話,而他的《誡子侄書》更是為人處世的寶典。然而馬援雖是智者,卻善於謀生前而不善於謀死後,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梁松,當時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寵幸,梁松只能懷恨在心。當馬援最後一次出征五溪時,因感染瘴氣死於軍中,光武帝派梁松代領軍隊,梁松藉機百方陷害馬援,光武帝聽信讒言,非常生氣,奪去馬援的侯爵和官印,應該給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京城各貴族見馬家失勢,藉機欺負馬家。馬援的侄子馬嚴不忿,上書光武帝,請求讓馬援的女兒入宮作諸王妃,想用這個方法振興馬家。光武帝或許還念著馬援的舊情,便選了馬援的小女兒入太子宮,就是後來的明德皇后。
生平
少年老成。馬皇后少年喪父,長兄早早夭折,母親藺夫人悲傷過度神情恍惚不能料理家務,十歲的她當家作主處理日常事務,驅治奴僕,不管是家庭內部事物還是與外界的關係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如同成人。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後來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所為無不刮目相看。
寬厚仁愛。因皇后無子,顯宗就命人抱來賈貴人所生的孩子令皇后養之,並對皇后說,人並非要自己生的孩子才好,重要的是看你有沒有愛心養孩子,皇后深表贊同並付諸行動。皇后盡心養育,付出的辛勞不必親生母親少,而孩子(即漢肅宗)也恩性天生與母后一點間隙都沒有,如同親生。只此一點就令歷朝所有的後宮嬪妃仰視。不說遠的,就說漢初的呂后,只因戚姬屢次差一點就讓自己的孩子趙王替代太子,於是在漢高祖去世後,呂后專權毒死了趙王如意並砍去戚姬的手足挖去眼睛搗毀耳朵使之成為人彘,其殘忍的手段令她的兒子孝惠帝恥為人君,終日不朝鬱悶而死。再有漢成帝時的趙飛燕皇后為了自己能永霸後宮,在自己無子的情況下,竟然夥同成帝害死後宮的孩子而令成帝無嗣。當然後宮之爭歷來很多這裡不一一贅述。
秉公處事。顯宗時所連坐入獄的人很多,皇后每次一想起入獄者甚多無不戚然感嘆,所以一有機會就勸諫皇帝要有愛人之心,以仁愛治天下。皇帝深有感觸於是律法有所減緩,有時皇帝為了試探她往往與之商議朝中事情,每次皇后都依據事情的正常順序和情理來推斷從不假一己之私,這使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日隆,久久不衰。
不徇私情。歷來後宮之貴必然使外戚權重,像呂后在獨子去世後為了能把持朝政竟然把諸呂封候,史稱呂氏專權;其中僅漢朝一王皇后就使外戚封侯最多的有十人;衛子夫立為皇后之後,衛氏家族曾有五人為侯,當時天下有歌謠說:“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視衛子夫霸天下!”馬皇后獨與他們不同。
建初元年
肅宗想給舅舅們封爵,太后(即馬皇后)不聽。第二年夏天大旱,諸臣工以為是不封外戚之故,因此上奏應依舊典封外戚。太后下詔說,過去王氏同時有五人為侯,也沒聽說有雨旱的天氣應驗。再者如竇嬰田分之類,集寵貴於一身,入相為候,侍寵而驕,恣意橫行,才有滅族之災,為後世不恥。所以先帝謹慎,不讓外戚入主機要部門。我為天下母,卻衣著帛布,無香熏首飾之類,衣食起居不講究排場,但求夠用而已,只是想以身作則,願上行下效起表率作用。以為外戚見了必傷心自責,埋怨自己太過奢侈。沒想到的是,前幾天見到他們衣著鮮亮,門前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環顧周圍的宮人,穿著打扮都比他們差遠了。之所以沒有遷怒於他們,只是免了他們的年俸,是希望他們能悔過自新,不要懈怠有憂國憂家的思想。知臣莫若君,何況親戚呢!我不可以上負先帝的旨意,下虧先人的德教,重襲西京之禍!所以堅決不許!
肅宗勸請道,太后誠然謙虛謹慎,為何不讓臣子給三舅一點恩惠?何況大舅年齡大了,另兩個舅舅身體又不好,如果不封侯,他日豈不讓臣子有刻骨的遺憾嗎?!
太后(即馬皇后)回答說,我反覆考慮這件事,意在尋求兩全之策,哪裡是想讓自己保有謙讓的美名而讓皇帝有不封外戚的嫌疑。過去竇太后想封王皇后的兄長時,丞相上書言稱漢高祖有約定,若無軍功非劉氏不封侯。現在馬氏家族無功於國,哪裡能同陰皇后和郭皇后之家相比呢?我常常觀察富貴之家,名利重疊,就像再結實的樹木其根必受傷害,名重之家必有災禍一樣。況且人之所以願封候,也只是想上不愧先人,下求溫飽而已。而今,先人受四方敬拜,衣食有國家供給,哪有不足之處?!還非得要封侯嗎?!現在國家連連遭災,谷價倍增,我正晝夜憂愁這件事,哪有閒心封侯!我計已決,免談!若以後國泰民安生活富足了再議不遲。
過了四年,國富民強,肅宗再次封外戚,太后無言,只是召集外戚訓誡道,我少年時只求讀書不考慮命之長短,今天老了還要告誡自己不要太貪婪,之所以教導你們是想讓你們和我有同樣的志向,不要讓我們在瞑目的時候有所遺憾。為何到老了卻不能遵從我的意願呢?於是他的兄弟不得以受封之後辭官回家頤養天年。
縱觀古代歷朝外戚封侯者能保全家族的寥寥無幾,呂氏家族的覆滅暫且不說,就是以軍功起家權傾朝野,五人封侯,受寵三十八年的衛子夫家族最後也只剩下一個襁褓中的史皇孫。因此馬皇后此舉不能不說是英明的。當然像竇皇后那樣尋有德養之人教導馴化外戚使其遵紀守法作一有德教之人也未嘗不可。
(5) 育人有方。對於平常德謙有素養的人,皇后賞以財物並予以嘉獎;如有犯小錯誤的就嚴厲批評;再有奢侈浪費不服法度者就開除祖籍遣返故里,於是外戚無有驕縱侍寵之人,朝野無有驕橫恣意之臣,德謙具備蔚然成風。
我私自認為在馬皇后的這些品德之中,最為重要的是寬厚仁愛和不徇私情。
在漫長的歷史朝代中歷來母以子貴,後宮中無子卻居後位而不被傾覆者寥若晨星,非大智大愛者不能為之!君不知為爭奪後位互相殘殺乃至家族因此覆滅者數不勝數,卻不如馬皇后以愛修德得以母儀天下後世傳頌。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古諺語在馬皇后身上絕對不適用。縱觀古今能如馬皇后如此明智者有幾人?今天懲治腐敗,一旦一貪官落馬,往往其親戚朋友同學被牽連者甚眾,都因依靠大樹好乘涼,卻不知樹大也招風哪!
馬援受誣獲罪後,平時僚友除同郡鄉親前雲陽縣令朱勃一人詣闕上書為馬援訟冤外,再無一人敢於出頭仗義執言。馬援靈柩運歸,更無一人來吊,人情冷暖,使馬援兄子馬嚴悲憤不已,憶起援姑姊妹曾並為成帝婕妤葬予延陵的往事,嚴稟告嬸母同意進女掖庭以求後福。時其三堂妹,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後才十三,書上,蒙旨恩準,派宮監至援家選女,後最為韶秀,乃被送入東宮服侍太子。後雖還年幼,但奉承陰後,旁接同列,態度和婉,禮節修備,得到上下喜愛。
光武帝駕崩後,太子繼位,是為明帝,封她為貴人,她不悍不妬 ,極得明帝的寵愛,但日久未育,心懷憂戚,明帝命她抱養宮中嬪嬙賈氏(後的前母姊女,與她仝時送入宮中,未得封號)所生嬰兒為子,並撫慰她道:“人未必當自己生子,能盡心撫育抱養的孩兒,往往還會勝過自己親生的呢!”於是她無比興奮,盡心撫育,勞瘁過於所生,孩兒逐漸長大了,果然母慈子孝,始終無纖介之間。
永平三年,有司奏請立後為天下母,明帝含笑不言,靜候陰太后決擇,陰太后微嗔道:“這還不是明擺著的嗎?馬貴人德冠後宮,立她為後,誰能不服呢?”陰太后一錘定音,她於是被正式冊立為皇后。自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後,雖增加了一分尊嚴,但她仍謙遜和藹如初,非逢大典盛裝外,仍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朔望之日,諸姬主入宮朝見,望後衣疏粗,反疑為綺縠吳錦,就近視之,皆粲然微笑,後笑著解釋道:“此繪特宜染色,我穿慣了,覺得非常舒服!”諸姬主聞之莫不嘆息;因皇后如此儉樸,後宮貴人嬪嬙們從此都不敢過於奢侈!
後性嫻靜,待人寬和,服侍明帝無微不至,又性喜讀書,“易”、“春秋”、“楚辭”、“周官”、“董仲舒書”等無不精通,明帝與之相處,覺得有了共同語言。因她從來未以私事求帝,所以明帝不慮她干政,有些朝廷政事,大臣們議而不決的,明帝每每與她談起,她皺眉考慮片時,往往能條分縷析,相當中肯,明帝聽後常頻頻頷首表示讚許!
為了表彰中興功臣,明帝特就南宮雲台中圖繪中興二十八位名將的畫像(史稱雲台二十八將,後又加上四位,實為三十二位)以垂千秋,但因馬援系皇后之父,雖冤情已白,仍不列入,一日,明帝與皇后觀覽那二十八將畫像時笑問皇后道:“卿父功大,冤情已白,今因卿故,避嫌不列,卿有意見嗎?”皇后也笑答道:“陛下聖明!對外戚嚴格些是應該的!功勞自有公論,與立不立畫像關係不大!”
永平十五年,明帝翻閱輿圖,將封諸王子,其封地只及上輩諸王的一半大,後在旁故意問道:“諸子只食數縣,於制豈不太儉了嗎?”明帝聞言不悅道:“難道愛卿有意見嗎?”後至此才大笑起來道:“妾是故意這么問的,陛下聖明,諸子就是不該與上輩諸王比,何況封地過廣,所收賦稅過多,容易養成他們驕奢淫逸之風,反而對他們不好!”明帝也笑起來道:“愛卿什麼時候也學起說反話來了?諸子的封地雖只有上一輩諸王的一半大,但年收賦稅也有二千萬了,夠他們足食足衣有餘了,再多了,真的反會害了他們呢!”
當時楚王英大獄連年不斷,眾犯互相證引,牽連來,牽連去,以致坐案系獄者日見其多,後慮其多濫,勢必造成多量無辜的冤獄,乘間向明帝談及,明帝感悟,夜起彷徨,翌早乃嚴飭廷尉迅加嚴格甄審,不得妄肆證引牽連,楚獄中無辜牽連者大多得到降宥,莫不歡天喜地感謝皇恩。
永平十八年秋,明帝得病不起,在東宮前殿告崩,在位十八年,享年四十八歲,年已及冠的太子劉炟繼位,是為章帝,尊馬皇后為皇太后;按宮中制度,諸貴人當遷居南宮,太后惜別,各賜王赤綬,加安車肆馬,白越三千端,雜錦二千匹,黃金十斤,臨別並一再叮嚀:有空隨時可來說話,勿受宮規所限!
太后自撰“顯宗起居注”削去兄參醫藥事,章帝不解,請於太后道:“黃門舅(馬廖時任黃門衛尉,另二舅馬防、馬光並任校尉)旦夕理先帝湯藥幾達一年,既未褒異,今又不錄其勤勞,這不是太過份了嗎?”太后笑道:“吾不欲後世之人知先帝親後家之人,故不著其事!”
太后對外家一貫嚴格以求,太夫人之葬,起墳微高,太后以為言,兄廖等即時減削,外親有謙素義行者,輒假藉溫言,賞以財位,如有纖介,則先見嚴格之色,然後加譴,太后素儉,有次過濯龍門,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跟隨蒼頭衣飾均甚華麗,心中憤怒,初次但絕其歲用以示儆戒,以後遇美車服等不軌法度者便絕其屬籍,遣歸故里。於是內外從化,再不敢有任何逾軌行為了!
建初元年,章帝欲封爵諸舅,太后不許。明年大旱,言事者以為系不封外戚所致,有司因此上奏:宜依舊典!太后下詔坦明心跡道:“言事者所云是有私心的!是為了媚朕以求多福的!試嚮往昔王氏五侯,一日俱封,其時黃霧四塞,不聞有澍雨之應;又田蚡竇嬰貴顯橫恣,傾覆之禍為世所傳;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諸子之封,皆令半楚、淮陽諸國,常謂:‘吾子不當與先帝子等!’今有司奈何欲以馬氏比陰氏呢?……吾為天下母,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蹈西京敗亡之禍呢?”章帝省詔悲嘆,又再次向太后請求道:“漢興,舅氏之封侯,猶如皇子之封王,此皆有祖宗之成例可援,況且衛尉年尊,兩校尉有大病,似應趁此吉時加封,不可稽留,免使臣兒以後遺恨終身!”太后反問道:“高祖有約,無軍功,非劉氏不侯,帝汝難道不知嗎?今馬氏無功於國,豈得與陰後、郭中興之後等同呢?今馬氏外家祭祀則受四方之珍,衣食則蒙御廚餘資,已勝過一般官吏多多,目下數變異,榖價數倍,吾憂惶晝夜,不安坐臥,此時如加封外家更為不合時宜,倘一旦陰陽調和,邊境清靜,然後行帝汝之志,那時吾當含飴弄孫,不復關政了!“
建初四年,天下豐稔,四方無事,章帝遂封三舅廖、防、光均為列侯。廖等三人並加辭讓,願就關內侯,太后以與帝有言在先,不便再阻,但外家封侯畢竟與自己心愿相左,認為同胞兄弟不能體會她的心愿跟她同一志向,因之,居常怏怏不樂。日久生病,兄廖等聞之惶愧不安,除不時入宮問安外,皆受爵位而退歸第,藉慰太后之心。
逝世
就在這一年,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歲。馬皇后一生勤儉、樸素,謙遜,知書識禮,明理達義。她的所做所為,對明帝、章帝兩朝的政治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贏得後世人們的讚譽。
北宋明德李皇后
明德皇后(960年-1004年)李氏,宋太宗趙光義皇后,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父親李處耘是宋朝的開國元勛。
生平
雍熙元年(984年),立李氏為皇后。李氏端莊知禮,仁慈寬厚,曾生過一個兒子,但不久夭折。宋真宗即位後,尊李氏為皇太后,居於西宮嘉慶殿。真宗對李氏十分孝敬,特意為她建了一座萬安宮。李氏生病時真宗又親手調劑藥餌,李氏病重,真宗連說話也帶哭腔,又屢次下詔懸賞民間名醫。景德元年(1004年)三月十五日李氏死於萬安宮,年四十五歲,諡號明德,葬永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