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明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頗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又號桃花庵主,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然而卻在20餘歲時連遭不幸,由於父母、妻子、妹妹的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唐寅在好友祝允明(即祝枝山)的規勸下收心讀書,希望能在科舉仕途中謀一出路。果然,在他29歲時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赴京會試的時候,卻受到考場舞弊案的牽連,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唐伯虎玩世不恭,但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又由於他在繪畫上的卓越成就,人們又將他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畫面一覽

本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緣與爭緋。蜀後主每於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濫觴。俾後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頗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名畫喻意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製“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回歸歷史

1937年,張伯駒先生從古玩商郭葆昌那裡欲以20萬元購買三希之《中秋》、《伯遠》兩帖,以及李白《上陽台帖》、王時敏《山水圖》、蔣廷錫《瑞蔬圖》與唐寅《王蜀宮妓圖》。無奈因戰事,金融封鎖,首付6萬元後餘款不能結清,只得退還二帖,留下包括此圖在內的其餘四幅書畫。1953年,國家文物局撥交唐寅《王蜀宮妓圖》軸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