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神道門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閏十二月,四柱三間,歇山頂牌樓式建築。枋的正面用剔地起突法雕出白鹿銜花,風鳴鸞和,麒麟飛奔、海浪駿馬、鯉魚躍龍門等圖案、小額枋上書刻“高氏神道之門”六字。底壇中軸線兩側依次相向排列青石立馬、坐獅、臥羊。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二壇為神道門至高氏宗祠通道。三壇青石鋪地,兩側相間築有華表、碑亭。華表由基座、柱身和柱頭組成。基座須彌座式,圭腳刻有卷草紋,束腰四角做出直線紋槽柱。
圖案
柱身為小八角式,上半部凸雕卷草紋和仙鶴,柱頭設一蹲獸(望天吼)。碑亭仿木構築,四柱三歇山頂,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屋面呈曲線,刻樓瓦、滴水、勾狀。兩亭內各立石碑一通,螭首龜跌。左為嘉靖二十七年《準予請祭葬贈謚碑》,右系嘉靖二十六年(1547)嚴嵩撰《明故資 政大夫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襄簡高公墓誌》碑。碑額陽刻雙龍戲珠圖案。四壇兩側築有神櫥,櫥前立有一對高 2. 4米的文臣像,相向而立,頭戴前低後高的朝冠,著圓額竟袖朝眼,手持朝笏,神態儼然。五壇兩側設神庫,立面用減地平鈒法刻成四柱三壺門,門內嵌雕團形圖案石板,上浮雕“鯉魚跳龍門” “鹿* 靈芝”“ 仙牛”“奔馬”等。
排列順序
正面為墓室,葬有墓主、父、祖及四子。後設神位牌樓三組,按左昭右穆排列,自左至右依次為:“明德府良醫東野高公墓”、“明中憲大夫雲南澄江知府春岩高公墓”、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前貢士封刑部員外郎述庵高公墓”、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竹廬高公墓”、“明資政大夫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襄簡南屏高公墓”、“明迪功郎當徐少尹率齋高公墓”、“明德府左長史加升中憲大夫西渠高公墓”。
神位牌樓均為六往五間式,歇山頂,石仿木建築。在各牌樓的闌額上,透雕獅子、麒麟、鳳凰、小鳥、駿馬、石榴樹、梅樹等圖案。尤其是牌樓左、右梢間正面所刻侍女,手捧煙裊香爐或燭台,著長襟衫,系腰帶,頭髮為螺絲狀單髻;兩處人物浮雕,線條流暢明快,造型清新生動。
墓作完整組群布局,採用傳統的對稱設計,以中軸線上神位牌樓三座作為主體建築,依次在兩側對稱設立神庫、神櫥、照壁、翁仲(文臣)、碑亭、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並通過圍牆對空間的補缺,把各單體建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主有從,前後呼應,既滿足各方面的用途,又是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群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品官墓葬在建築設計上的成就。是溫州市現存明代大束墓葬中規制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
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樂清茗嶼高岙人。 明弘治三年(1490)進士,歷官九江知府、陝西布政使。南京刑部尚書。生平洋見本叢書人物部分。